前线手记丨高金霞:重症病房中忙碌,迎来武汉抗疫“满月”

齐鲁壹点 2020-03-20 3235

渺渺千帆尽,滔滔碧浪东。转眼驻地武汉参加一线抗疫工作已经一个月了。

无论是在武汉三院首义院区照护轻症患者还是转战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房救护重症患者,我和我们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一样,都认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担当倾心为每一位患者治疗和康复努力工作、拼力尽责。

今天是我们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驻地武汉抗疫前线的“满月日”,我想对亲朋好友说几句工作中的感受和感动。目前我和战友们在杜鹃分队长和陶昌明主任、高西旺护士长和院感姚霈老师的带领下整建制接管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区。我们共同的目标和心愿就是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尽心竭力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在医院清洁区穿好防护服,战友们都是互相检查有无破损、有无缝隙,身体能自由舒展后再开始戴护目镜和面屏,按规范把眼部周围保护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重症患者,一次吸痰或者一次气切护理都是非常危险的操作。

穿着这身特殊的工作服,看着镜子里陌生又熟悉的自己,心里总有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从开始穿它的忐忑不安到娴熟踏实,从开始对重症工作的不自信到顺利完成岗位工作,慢慢对它产生了强烈的信任,也越发觉得身着防护服的我们更犹如手握钢枪的战士,使我们在抗疫一线奋勇当先、救治患者。

7床肺炎合并肾衰的一位大爷,他是该病区最重的患者,正在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和床旁血液滤过,血滤模式是CVVH。血气分析、血泵流速、超滤量、实际净排出量、枸橼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泵速、置换液的配制等等都是重点关注的指标。

虽然自己开始对CRRT(床旁血液滤过)不熟悉,但是在医院和团队重症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和理论并重加强,有机结合,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及时请教学习相关知识,有时一段视频反复看好几遍或者多请教几个老师,直到真正理解透彻。现在已经能熟练操作并处理相关问题了。

虽然一天将近8个小时的工作,回到宾馆再学习很累。高流量、呼吸机、血液透析等是维持或者紧急救命的一种重要工具,必须做到熟练使用,争分夺秒为危重患者保驾护航!我深信,在这特殊的抗疫前线,每一位白衣战士奋力战斗的同时必须加强专业学习,才能把自己锻造成祖国需要时“呼之必应,应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一名钢铁战士!


你哪里是山东人?你是我的心上人。三八妇女节,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为我们女医护人员送来了包装精致的礼物,上面贴着不同的话语让我们即惊喜又感到暖心。白衣为袍,勇入荆楚,想代表42000余位援助湖北医疗队员给你们湖北所有的亲人说,你哪里是湖北人?你是伟大祖国的心上人。在武汉这座遥远又日渐熟悉的英雄城市,我因看到亲自照护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的心酸和快乐而流泪;因亲身体验到武汉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疫的场面而震撼;因历练过三级防护下的忐忑不安到最后的专业工作而安心;因下班后送到宾馆的一份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而感动…


有很多人问我,累吗?累,憋闷,全身疲乏、担心是常有的,但是一想起起初接管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房,当地驻守的医护人员看到我们时开心和欣慰的笑容,“你们来了,真好,我们终于可以放心的休息了”,这是责任接力,更是战疫需要,就可以坚持下去了;这时又想起因留置气管插管无法发出声音,用信赖和感激的眼神与我们交流时的武汉大姐,全身又有动力了。

山东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 聊城市人民医院 高金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翔 发自武汉

责任编辑:孙远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