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米车厢,流动着的济宁公交人的担当与温情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20 123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邓超 通讯员 杨菲

在济宁,公交车不仅是穿梭于街巷的交通工具,更是城市流动的血脉与文明的窗口。这十米车厢,方寸之间,承载着百态人生,也悄然度量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高度。它是社会最小的流动单元,却如同一把精准的“文明刻尺”,映照着城市的进步与情怀。而手握这把尺度的济宁公交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机械的里程,转化为温情的守护。

一次耐心的等待,一句暖心的提醒,一双及时伸出的援手……他们以最朴素的行动,在十米车厢内书写着奉献与担当的动人篇章,让每一次平凡的出行,都成为一段浸润着文明与温暖的旅程。十米车厢,方寸之间,济宁公交人用真诚、担当与善意,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和谐篇章。

担当是素养

危急时刻本能

公交驾驶员的岗位,平凡却不平庸。在危难来临的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着“担当”二字的千钧重量。

25路驾驶员李淑丽在执行运营任务时,发现路边绿化带火焰汹涌、人群惊散。她毫不犹豫地提起灭火器,冲向火场。那一抹逆行的背影,被小红书6万网友点赞,成为城市里最勇敢的风景。

公交人的温度,不只在危急时刻迸发,更在日常服务中细水长流。它是37度的恒温,是26度的舒适,是恰到好处的关怀。

52路的邵永通,因多次帮助乘客找回失物,赢得了张女士的信任。一个深夜,她智力缺陷的儿子走失,邵永通骑上摩托车,从火车站到太白路,从银座到国光新苑,最终在秀水城找到了孩子。信任,是在日复一日的真诚服务中积累的。

521路沿线有一所乡村小学,孩子们多是留守儿童。一个雨天,驾驶员李雅琴看到小女孩鞋子湿透,第二天便买了雨鞋放在车上。这个小小的举动,开启了521路全线的“护学行动”。同事们带旧书、作业本、雨衣,建起微信“通讯站”,孩子们则用野花、奖状、舍不得吃的糖回报。去年教师节,他们送来一幅画:“最美公交老师”,是温暖的回应,是良性的互动,也是守护行为的有声回响。

信任是桥梁

无声世界藏温情

礼仪,不仅是微笑与问候,更是读懂沉默、照亮迷茫的温柔力量。它能在无声处传递关怀,在细节中彰显温度。

今年5月27日,66路驾驶员闫世超行驶至人民医院东院区站时,注意到一位特殊的少年——他低头径直走向后排,既未刷卡,也回避交流,只是紧张地反复摆弄手指。凭着职业的敏感与责任心,闫师傅一路通过内视镜默默关注。到达终点站后,见男孩仍呆呆坐着,他立即上前将其带到站务室,轻轻握住他的手柔声安抚。站务员吴勇鹏默契地拿出纸笔尝试沟通。当男孩流畅地写下家人联系方式的那一刻,一场潜在的走失危机在无声的默契中被悄然化解。匆匆赶来的父亲哽咽道:“孩子有孤独症,坐错方向了……谢谢你们!是你们的耐心和细心救了他!”

9路驾驶员王停停,曾在火车站遇到一位聋哑女孩。女孩手机网络故障、证件丢失,焦急得手足无措。王停停没有催促,而是拿出纸笔,写下“没关系,先找位置坐下”。途中,她又写纸条安慰:“我们济宁公交对特需乘客有免费政策,你放心乘坐。”女孩下车前,也回赠一张纸条:“谢谢您帮助了我,遇见您真好。”这次经历让王停停开始自学手语。如今,她已能用简单手语与聋哑乘客交流。她说:“信任是带着温度的关怀。”

等待是约定

深夜守候护归程

5路末班车每天八点十分驶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站台。车灯晕开温暖的光圈,照亮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医护人员。

两年前一个雨夜,驾驶员程航看见几个身影从医院大楼飞奔而出,跑在最前面的年轻人滑倒在地。他立刻拉起手刹,扶起她:“不用跑,车会一直等着你们的。”她抬起头,雨水顺着头发滴落,却扬起一个疲惫而感激的笑容。

那天之后,程航在线路工作群发出倡议:“兄弟们,以后在医院站台,咱们多等一分钟吧?”提议得到全线响应,分公司也调研调整了运营计划。如今,这“多等的一分钟”已成为5路线不成文的约定。一位护士说:“知道无论多晚,总有一班车在等着,这份安心能让我们更专注地工作。”你们用仁心守护生命,我们用耐心守护你们回家的路。

礼仪是蜕变

“闷葫芦”变“暖心人”

四分公司91路的周飞,曾是个“闷葫芦”。乘客上车,他面无表情;老人上车慢,他心里嘀咕。直到公司开展服务礼仪培训,他才开始尝试改变。一次,他扶一位拄拐老人上下车,老人双手合十致谢:“咱们济宁公交的驾驶员真是好样的!”那一刻,他心里暖暖的。后来,在分公司举办的家属体验日上,他看到同事王东祥严谨的检查流程、规范的礼仪展示,突然明白:“礼仪不是花架子,而是相互尊重的桥梁。”

如今,他每天出车前对着镜子笑一笑,整理仪容,调整心态。他说:“把礼仪变成习惯,把服务融入日常,车厢才会真正温暖起来。”

尊重是回响

暖心互动赢礼

公交人与乘客之间,不只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心与心的交流。

18路驾驶员满成在妇女节清晨,收到一位阿姨递来的玫瑰花:“孩子,送你一束花,今天是我们女同胞的节日,祝你节日快乐!”那一刻,一束花、一句祝福,是乘客对这份工作的高度认可,是真诚工作结出的暖心果实,是安全和暖心服务的热烈回应,是作为城市公共出行守护者的颂歌。

16路的冯强常帮助一位近八十岁的老奶奶上下车,有时还会拉着冯强的手念叨:“孩子,我就爱坐你们16路!你们不光有耐心,车开得也稳当,我这老骨头坐着特安心。”。某天,老奶奶在终点站等他,塞给他一袋还带着余温的饼干:“我在这儿等你好一会儿啦!知道你们早班起得早,跑车又忙,常常顾不上吃早饭,这袋饼干你拿着,饿了就垫垫肚子。”冯强接过饼干,鼻尖一酸。原来,温暖从来不是单向的,我们用耐心护她一路安稳,她便记挂着我们的饥饱,这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牵挂,成了济宁公交人工作中最珍贵的光。

七月的某个早高峰,11路驾驶员徐庆红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位经常乘车的老人,在上车时递给他一个苹果和一根香蕉,并再三嘱咐他:“一定要每天吃早饭。”这份来自乘客的、悄无声息的关怀,远比七月灼人的天气更加热烈。它不仅仅是对公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这个人的体贴与牵挂。

十米车厢方寸之间,承载着人生的千滋百味;公交工作虽平凡,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流动风景。从李淑丽的火场逆行,到王停停的手语沟通;从5路车的深夜守候,到521路的护学行动;从满成手中的玫瑰花,到冯强口袋里的饼干……千百公交人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济宁公交人最朴素的信念:用敬业奉献担当责任、用为民之心传递善意,用惠民之举担当民生幸福感,用十米车厢守护千家万户的绿色出行。

路途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愿这一路留下的,不只是车轮的轨迹,这一路传播的,更是这座古老文明城市爱的回响。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