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家有余物惠他人

随笔 10-20 1268

文|许志杰

前年到儿子家小住,那会儿他们在悉尼刚搬新居,当母亲的担心缺这少那,海运了一些家居用品过去,诸如床单、被子、枕头等等。包裹寄到,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的生活必需品,其实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只好原箱不动库存。

过了一段时间,正好赶上一年两次的家用物品交换收集处理活动,但凡闲置之物,都可以在本辖区规定时间内放置到大街两旁,街坊邻居按需自取。在规定时间内没人取走,政府的废旧物品收纳车上门,可以打碎的当即处置,硬质物品则拉走集中分解。儿子建议留几件备用,其他的闲置物品可以放到路边让人挑选,既可解决多余的东西,又可让其发挥新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去选适用的物品,拿回来补缺。孩子母亲不同意——花钱买了,又花大价钱漂洋过海寄过来,好东西就这么扔了,不舍。

一年后再到儿子家,上次的东西还静静地呆在那里。想到经常讨论家中堆放的那些弃之不舍、留之不用、占着地方派不上用场的杂物,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松动。恰在此时,社区旧物交换活动又开始了,有了上次的经验,对这件事有了新的感悟。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大街上,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扔了之,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互换、互惠、互利,物品在你家退居二线,到邻居家再上岗,发挥余热。曾跟山东师范大学宋遂良老师聊过这事,他说前些年到国外看女儿,就在街上挑了两件家具,非常实用。其实上次我也在邻居门外选了几种书和画框,拿回家稍加打理,品质如新。美美与共,何乐而不为?

走出思想观念改变第一步,接着就是第二步。头天晚上把一床未拆封的鸭绒被用压缩袋包裹好,准备视天气情况,放到路边。第二天阴有零星小雨,不行,鸭绒怕水,淋了就不能盖了。预报隔日是大晴天,我们决定一早将它隆重“嫁”出去。把这个决定告诉孩子们,得到赞许。惜持续阴雨,街上的物品被提前收走,只能等待下一次了。事未成,缺口已悄然打开,一种形式更新,又是认知开放的姿态,我们能够接受。

勤俭持家是传统美德,“破家值万贯”一直萦绕心头,表现最突出的特点是只往家搬不往外出。多年老物件,有用没用的找个地方一搁就是数载。这件东西的有和无,其实存在感是一样的,等于无。可是一旦有天发现了它,那种惊奇与喜好涌上心头,又擦又拭、万般呵护着来到厅堂。前段时间收拾一处空置好久的房子,亲朋好友过来帮忙,费了老大劲儿,整得灰头土脸,好不容易扒拉出一个头绪。他们非常惊讶地说,怎么能攒下这么多杂物?面对这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取与舍之间犯起了思量。想起当年往家请的时候,兴高采烈,好似哪一件都是掌上明珠,怎么看都是宝贝。本来下了狠心,要一扔了之,到了跟前却打起退堂鼓,掂量着哪件都很称心,舍不得放下。咬牙瞪眼一跺脚,跟收废旧物品的说“全归你了”,一语即出,听之任之,还是免不了那边往车上搬,这厢忍不住又从车上摸下几件。

猜想有这样心态和做法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或之前出生的人,经历了物资短缺的时期,对于家里的一草一木都视如亲人。一件衣服、一双鞋,哥哥穿了弟弟穿,哪有多余的东西?如今,生活水平提高,物资丰盈,家里的存货多起来。从衣帽穿着类到家居用品,不再是能用就凑合着用,而是跟着科技进步与时尚走,不断更新换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甚至“断舍离”的做法成了管理家庭生活的强力措施,一旦成为“多余”的那一件,就会毫不手软地请出家门。不清楚这是一个物质的量化,还是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总之,不能因为存下老东西,自己也成了“老东西”。

悉尼人对待废旧物品的态度颇有特点,除了前面所说的每年两次街区家庭余物的流散方式,再就是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置,他们的路径很简单,分类相对粗糙,简单划分为:日常生活中积存的诸如厨余之类,可回收的玻璃器皿、纸壳等,绿植及修剪树木花草的下脚料。每家三个塑料桶,厨余每周收集一次;可回收物品和绿植,轮流隔周收集。这三种是免费的,若家里需要处理的东西多,可以自己掏钱申请加一个桶。

悉尼街头分布着不同类型的二手店,主营者都是政府批准注册的慈善、福利机构,经营的所有物品来自人们的捐赠,所得收益全部用于相关援助。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居用品,第一大类可以归结为杂项,不乏被我们认做宝贝的艺术品,像各种画盘、油画、书刊。第二大类是服饰,男女款式,四季所需,一店解决。第三大类是日常生活品,锅碗瓢盆、茶壶酒具、小型电器等。如果你不是很挑剔的人,居家过日子,包括家居、装饰、餐饮工具,辛苦几趟,定会满意而归。运气好的话,保不准能淘到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或传承有序的大家名人之物。

二手店出售的东西,除了岁月与使用留下的痕迹,没有任何理由让你怀疑其品质和可持续利用的效果。在一家“生命线”(lifeline)连锁二手店,每一件物品带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价格和这样的话:“虽然我们会尽一切努力确保捐赠品的清洁,但物品是二手的,我们按原样出售。”坦率讲,我对他人用过的东西有些排斥,对偏爱的二手书还不在意,对衣物和餐饮工具,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悉尼人则表现得悠然平常,到店挑选衣服的人很多,既有长者、靓男俊女,也不乏一些半大孩子和父母来一起试穿鞋子、裙子、运动装。也会看到有人带着孩子,提着大包小包过来捐赠。

一家“维尼斯”(Vinnies)二手店门口贴着告示,大概意思是:请不要扔掉你的物品,我们在营业时间接受捐献,请把它交给工作人员,大家需要你的高质量捐赠。今年以来,新南威尔士州的维尼斯商店新增了一万多名顾客,冬季商品的需求量很大,给你的优质衣物第二次机会,帮助我们做得更多。

家有余物,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惠及他人,我对此怀有好感。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孔昕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