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翟轩 董隆基 李冰寒
“真是太感谢了!没有你们的帮助,这笔赔偿款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近日,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收到受援人牛先生夫妇送来的锦旗,夫妻俩表达了对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肯定和诚挚谢意。
法律援助工作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政府关爱,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25年,济宁市将法律援助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全市司法行政机关与法律援助机构协同发力,用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截至目前,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全市法律援助机构无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万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10.7万人次,开展“法援惠民生”志愿服务活动155场次,受援人回访满意度100%,挽回社会经济损失1.8亿元,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织密服务网络
法援惠民服务直达基层
“为民主持公道,维护法律尊严”——受援人王某某送来的锦旗,背后藏着一段法治护民的故事。去年,56岁的王某某在马路边指挥货车倒车时,被同村李某某拴在公共区域的黄狗咬伤,报警调解无果后,来到金乡县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接到指派后,法援律师史仍君调取证据:视频显示狗绳长达3米、覆盖公共路面,王某某无挑逗行为;病历证明伤口深达肌层,符合犬只攻击特征。庭审中,史仍君援引民法典第1245条,直指李某某“将狗置于公共区域且绳长超标,管理存在明显过失”。最终,法庭判决李某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8200元,让王某某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这样的“家门口维权”场景,源于济宁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的持续完善。“目前全县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9个、直接受理点25个,村(社区)普遍设立联系点,方便困难群众就近申请。”金乡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洪菊说,今年金乡县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190件,接待咨询393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约453.5万元。2024年,县法律援助中心获评“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将法律援助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全链条推进。济宁市司法局制定《法律援助重点民生实事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动法律援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34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4325个村(居)联络点,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咨询、代拟文书、申请援助等服务。”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褚春红表示,有困难的群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人、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法援“联系人”,真正实现了“求助有门”。
线上服务同样实现“无缝对接”。济宁整合调解、公证、司法鉴定等资源,打造“12348+”复合模式,增设特殊群体专线,引入AI智能咨询,今年以来12348热线解答法律咨询8.3万人次;完善网上法律服务功能,推广济宁市“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法律援助“线上申请”“全域通办”,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满意度。
筑牢质量防线
闭环管理守护法治公信力
“法援不花钱,会不会‘走过场’?”群众曾有过的顾虑,直指法律援助工作的核心——案件质量。“受援人的合法权益能否真正得到维护,法律援助制度的公信力能否树立,全靠‘质量’二字托底。”济宁市司法局副局长宋忠逵的话,道出了对法援质量的坚守。
为筑牢质量防线,济宁制定《济宁市法律援助机构案件质量评查细则》,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视频授课和质量研讨,组建法律援助专家库,明确各个环节的审查、承办和监督。流程管理上,济宁以国家级智慧全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系统梳理涵盖申请受理、审查指派、案件办理、质量评估等全流程的63项法律援助标准和165项国家级窗口服务标准,实现法律援助从管理到服务“有标可依、有章可循”。近年来,济宁法援案件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多次获评“山东省十佳法律援助案例”,在司法部抽查中实现“全优”评价。
为强化案件质量评查,济宁设立“办案人员自查、机构核查、第三方评估”机制,严守“不合格卷不归档”底线。同时,综合运用跟踪检查、受援人回访、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措施强化案件质量管理。
专业的律师队伍,是案件质量的“底气”所在。济宁市律师协会会长朱玉冰介绍,全市按未成年人、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等,细分领域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采取“岗前考核+年度复训+案例研讨”模式,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全面提升服务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实战水平。同时,推行“指派+点援”模式,让群众可以根据纠纷类型自主选择专业律师,明确“什么纠纷适用什么解决方案”,纠纷激化率显著下降。
聚焦重点群体
精准纾困传递法治温情
“参加此次活动后,看得出来孩子心情好了不少,谢谢你们。”在一场面向残疾人的普法活动中,一名残疾少年的母亲红着眼眶致谢。活动现场,律师详解残疾人法律援助的范围与流程,工作人员发放宣传资料,将法律关怀送到特殊群体身边。
围绕“法援惠民生”一月一主题,济宁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项活动。其中,面向务工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安‘薪’行动”、针对妇女群体开展“法援护芳华维权暖万家”活动、为未成年人定制“法援护苗守护青春”活动等,将法律服务送到工地、乡村、社区和校园,推动法律服务下沉基层、直达百姓身边。
“让法律援助覆盖更多群体,尤其要关注特殊人群需求。”褚春红介绍,针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预约、延时和上门服务,切实解决“急难愁盼”。
在服务精准度上,济宁注重“因人而异”。针对未成年人案件,选派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律师,注重心理疏导,提前介入;处理妇女婚姻家庭纠纷,由经验丰富的女性律师采用更柔性的沟通方式,为妇女争取更多合法合情合理的权益;处理农民工讨薪、困难职工维权案件,安排对劳动法规、社保新规有深入研究、丰富经验的律师代理承办,确保案件办理质量。一系列举措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为特殊群体撑起“保护伞”。
打造特色品牌
传递法治温暖“济宁名片”
“这网箱都快堵到我船边了!再这么占,水里的鱼都要被你们圈完了!”微山渔民老周与养殖户因网箱越界争执不下,微山县司法局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明晰界限,以湖区“邻里互让”调和矛盾,最终两家化解纠纷。这一幕,是微山“流动法律服务驿站”的日常写照。
针对渔民逐水而居、作业分散的特点,微山县法律援助中心创新打造法律援助流动船,收网时船头是“普法小讲台”,休憩时船舱成“法律咨询点”;建立15处联络站扎根乡镇、308个联络点延伸村组,实现湖区服务“无死角”。聚焦湖区群众最关心的渔业纠纷、土地权益、家庭矛盾等问题,县司法局组建起一支“懂法律更懂湖区”的法援专业队伍,2024年以来这支队伍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办理案件336件,挽回经济损失588万元,让“水上法援”成为湖区群众的“定心丸”。
微山的探索,是济宁“一县区一品牌”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济宁市系统推进“一县区一品牌”“一中心一特色”建设,涌现一批亮点品牌:“法护微光”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嘉援”紧扣劳动争议和家事纠纷、“小荷法援”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成为传递法治温暖的“济宁名片”,让法援惠民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群众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更多的人民群众。”济宁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庆峰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