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从“她保障”到“她时代”,半边天点亮强省路

论见黄河口 昨天17:39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十四五”期间的山东,一组关于妇女发展的数据格外亮眼:妇女人均预期寿命83.4岁,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过半,13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领跑全国……这些成就固然值得称道,但其背后所揭示的,是山东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将“她力量”从潜在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系统性努力。这不仅是政策的胜利,更是从“支持妇女”的保障逻辑,迈向“激活女性”的共建逻辑,让柔韧而坚韧的女性力量,成为展现齐鲁风貌的时代注脚。

从“健康基线”到“生命全程”,构建有温度的发展基石

健康长寿是福祉的终极体现之一。山东将妇女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3.4岁,并让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这背后是一场从“生存”到“繁荣”的健康革命。2024年以来,山东将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和低收入妇女“两癌”保险确定为省级民生实事,此举精准地瞄准了不同生命周期女性健康的核心关切,实现了公共政策从“普惠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升级。更重要的是,这种健康关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4.8万所社区家长学校构建的家庭教育网络、为41万人次提供的心理关爱服务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一个覆盖身体、心理与家庭环境的“支持型生态”。这意味着,山东正在尝试解答的,不仅是“如何让女性更健康”,更是“如何让健康的女性在友好的环境中实现更完整的生命价值”。

从“岗位供给”到“赛道开创”,赋能女性成为价值创造主体

就业是女性经济独立与社会参与的核心。山东将女性就业人员占比稳定在45%左右,并促成数万女性通过专场招聘达成就业意向,体现的是稳岗拓岗的传统功力。然而,其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它为女性开辟了多条通往价值高地的“新赛道”。在“面”上,通过“巾帼贷”、家政进社区等服务,夯实了广大城乡妇女的就业基本盘。在“点”上,则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以全国领先的“十条措施”和专题研修班,集中资源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攀登创新高峰。谭丽霞、梁建英等杰出女性并非偶然的个案,她们是这套“点面结合”赋能体系下必然涌现的标杆。这背后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未来的竞争是人才与创新的竞争,而释放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的智慧与创造力,是赢得这场竞争的最优策略。从提供岗位到开创赛道,山东正在将女性从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转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从“权益维权”到“治理协同”,构建“妇联+”多元共治新格局

真正的性别平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治理细节中。山东的实践有一个鲜明特征:将妇女工作深度“织”入基层治理体系。当6.7万名妇联“法律明白人”活跃在村居一线,当市县妇联全部进驻综治中心,婚姻家庭纠纷的排查化解就不再仅是“家务事”,而成为了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的范式转移。与此同时,“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齐鲁润春蕾”等项目,则巧妙地将社会善意引导至留守困境儿童与女童成长领域,形成了“政府引导、妇联协调、社会接力”的柔性治理模式。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设家庭文化研讨会,更是在全球文明的对话场域中,旗帜鲜明地注入了东方家庭观与性别平等相融合的“山东思考”。这一切表明,山东正致力于将性别平等的理念,从文件条款转化为治理者的一种自觉视角和社会的共同行动。

妇女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绝非孤立的社会议题,而是与区域的经济转型、社会治理创新和文化重塑同频共振。当女性的健康、才智与活力被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生态充分激活,其所释放的能量,足以重塑一个地域的经济面貌与社会气质。齐鲁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正是这样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重塑。前方的路径,或许在于如何将这种系统性的赋能,更精准地覆盖到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每一位女性,让这场以“柔韧力量”驱动的变革,更加波澜壮阔。(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责任编辑:王明华

曹萌

说负责人的话!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