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焕
9月30日,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展“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盛大开幕。一百年前,这座历经历史沉浮的宫殿从森严的皇家禁苑变为向民众开放的博物院。它曾在炮火与民族苦痛中黯然过,亦在胜利曙光来临后逐渐焕发新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在今年的百年大展中,从195万余件(套)院藏文物中精选的200件(套)馆藏文物被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通过文物与档案结合的叙事方式展现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国宝级文物亦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前往。
文物与档案“双线叙事”
此次在故宫百年大展展出的众多“压箱底”文物瑰宝中,最负盛名的一件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几乎无人不晓这幅堪称北宋时“航拍汴京”、记录了当时全世界最大都市众生相的巨作,画中虹桥上叫卖的商贩、桥下缓缓驶过的漕船、街巷中牵着骆驼的胡人商队、“孙羊正店”的酒旗与“赵太丞家”的药铺等清晰可见,无一不反映着当时汴梁的繁荣与多彩生活。数不胜数的研究试图破解百景中蕴藏的北宋经济、社会生活“密码”,画中丰富的意象亦衍生出了相关的歌曲和游戏。然而,如此“顶流”在此次展出前已有十年没有出现于公众视野。

《清明上河图》虽为清宫旧藏,却并非“旧”字号文物,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入藏故宫的“新”字号。1911年它曾流落宫外,随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张园辗转至长春伪满皇宫,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同伪皇宫内的不少珍宝字画散落民间,终于在1949年回归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不仅命运多舛,其自身材质亦十分脆弱,作为绢本绘画每次展出都会因展开、摩擦和暴露而加速老化。基于对文物的科学保护原则,故宫博物院实行“展一次,睡三年”的制度,即每次展出后需休眠至少三年以恢复文物状态,因此在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展出后一直深藏闺中。今年故宫百年大展再次亮相,自然吸引游客争相前往一睹真容,欣赏近千年前市井生活雕琢的魅力。
除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清朝御用宝玺“二十五宝”、东晋王羲之家族唯一传世的真迹《伯远帖》、现存最古老纸本中国画《五牛图》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二十五宝”更是首次以群体形式展出。展览中文物与档案“双线叙事”的方式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二十五宝”各自的用途,又娓娓道来了1924年点查人员点收这批玉玺时,它们的身份如何变为博物馆中的藏品、历史的见证者。
由唐代韩滉所作的《五牛图》亦是本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画作中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形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栩栩如生,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画家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通体,骨骼转折和肌肉线条皆清晰可见,甚至牛头的绒毛都可数。仅有几丛荆棘草点缀的简洁背景似乎是为了将观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头牛各不相同却同样生动的神态上。它们有的悠然自得,有的活泼俏皮,还有的“高冷严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作为耕耘者的牛是勤劳、温和和忠诚的象征,身为宰相的韩滉似乎借五牛喻指自己兄弟五人的理想,而他任职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鼓励很可能是创作这幅《五牛图》的原因。
和本次展览中的很多文物一样,《五牛图》在后世的流传经历百转千回。它曾流入南宋内府,亦曾藏于元代赵孟頫、明代项元汴之手,之后在清宫中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对紫禁城的洗劫让它从此流落外界,杳无音讯。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它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又被出售,在周恩来总理的推动下,文化部派专家前往香港鉴定其真伪,在确认是真迹后以6万港元买下,《五牛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而,长时间的颠沛流离使得画作已然蒙上尘垢,甚至有大小洞蚀数百处。1977年1月,《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在经过了淋洗脏污、刮、补、裁方、补全破洞与颜色等工序,历时八个月后,验收专家组给予了这项修复工作极高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色和接笔方面几乎与原画保持了统一。由此可见,《五牛图》吸引人的不只有它的艺术价值,更有文物修复者的一片匠心与热爱。
“古物重光”展示“匠心”与“传承”
在故宫百年大展的三个单元中,“百年传承”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单元,其中“古物重光”部分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修复方面的匠心与传承。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新字号”文物莲鹤方壶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它的修复过程也是青铜器修复领域的经典案例。

1923年一座春秋时期国君大墓的意外发现让青铜器莲鹤方壶重见天日,百年以来,一代代文博人在保护、修复与传承中保持着莲鹤方壶莲瓣舒放、鹤鸣九皋的风姿: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传承人、“古铜张”第四代传人王有亮师承修复“马踏飞燕”的青铜器修复大师赵振茂,19岁进入故宫,40多年间修复青铜器文物几百件,莲鹤方壶今天的精美便是他的得意之作。从刚当学徒时只被允许从事打磨、做旧、翻模子的复制工作,感觉重复的工序很枯燥,到日复一日的耐心被磨出来后用两个星期修复的第一个青铜爵杯,再到技术炉火纯青后修复的莲鹤方壶和碎成100多块的提梁卣,王有亮曾坦言“做旧”工序中为器物调出一个合适的颜色困难到“回家夜里都在想这事”,磨青铜器时“手上的指纹都被磨没了”;他亦感恩师父赵振茂对他的严格要求,让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贯彻到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这份严谨传承到更多热爱这行的徒弟当中。每一个看到这尊精妙绝伦的莲鹤方壶的游客,在了解了一代代匠人的来时路后,一定会在感叹其艺术价值之余被这份热爱与真心所感动。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有一张传世近1300年的唐代古琴“大圣遗音”。远看琴体秀美灵动,近观造型厚重雄浑,琴面漆层中朱红与深栗色渐变温润生辉,蛇腹状断纹和流水状断纹混合如波光泛起。
2004年入职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的闵俊嵘,跟随张克学师父学习漆器文物修复,20年来的主要工作之一,正是古琴修复。而在故宫博物院,古琴修复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多学科会诊:“文保修复部漆器、木器、织绣、镶嵌、金石等修复专业的同事们,以及文保科技部、文保标准部的同事们,把传统修复工艺和CT成像、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相结合,研究琴器制作工艺和病害伤况的成因与保护修复方法。”
在文物修复和展览的传承中有些技艺不能变,严谨和匠心是每一位师父都要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徒弟的,但技术应用在更新迭代中发展。故宫博物院与AI公司合作推出的AI创意短片《故宫宝贝团圆夜》,就是技术创新送给故宫的一份特别生日礼物。该短片从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书画馆、家具馆、雕塑馆等空间展开,首次运用影视级视频生成技术,让多个朝代的文物“复活”。“紫檀重檐楼阁式嵌珐琅更钟”鸣响起来,气宇轩昂的三彩马和灵动的玉兔共同奔赴月宫,在宫墙之间穿梭,“定窑白釉孩儿枕”的孩童睡眼惺忪地揉了揉眼睛……该短片依托AI视频生成模型和图像创作模型制作,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以影视级视频生成技术展现文物的魅力,不但具有影视化效果,就连花瓣飘落、釉面高光的细节都几乎与真实世界相差无几,如此效果还运用于故宫宏伟壮观的太和殿、慈宁宫、武英殿、文华殿等建筑……除此之外,故宫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数字档案已然上线,《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清晰可见,放大十倍甚至能看清山间小屋的窗棂;“紫禁城元宇宙”能让你在戴上VR设备后亲历早朝;“故宫文物医生”的小程序能让你在上传一张破损瓷器的照片后由AI三秒生成修复方案……
此次大展令人感动的远不止文物如何精妙,更多的是百年间我们如何向这些文物致敬,我们又如何将它们放进奔涌不歇的时代,与我们同行。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