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领域的热度持续攀升,科研活力与产业动能同步增强!”在近期举办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大会上,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院长、山东盐碱地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贾曦说。从早期聚焦技术探索,到如今全面锚定产业发展,大会主题的演变反映出盐碱地开发正实现从“科研端”到“产业端”的深度跨越。
贾曦指出,本届大会以“盐碱地特色产业”为主题,精准呼应了国家“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战略要求。与往届相比,科研人员的参与热情显著提升,耐盐碱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等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大田应用,相关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把产业做实做强,不仅能带动前端种植,更为盐碱地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最令人振奋的转变。”谈及黄三角农高区的项目进展,贾曦表示,在中央与地方政策叠加支持下,盐碱地科研资源正加速向该区域集聚。依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团队推动多项关键项目落地,成果显著:一方面,耐盐碱品种选育呈现“量质齐升”,不仅筛选出大量适配品种,自主培育的新品种也持续涌现;另一方面,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实现“集成化推广”,相关配套模式不仅在东营滨海盐碱地成功应用,也已辐射至新疆等盐碱地重点区域,推动“黄三角经验”服务全国治理需求。
展望未来,贾曦提出“向盐而生、与盐共存”的发展路径。“盐碱不会凭空消失,关键是要主动适应并高效利用这一环境。”他阐释,“向盐而生”意味着要继续选育耐盐性更强的品种、研发更精准的适配技术;“与盐共存”则需通过系统创新提升土地产能,并延伸后端产业链条——从专用农机研发到农产品加工、饲料转化,串联种植、农资、加工等环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在贾曦等科研人员的推动下,黄三角农高区正从盐碱地科研的“资源高地”,转型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引擎”。随着产业链不断健全,这片曾经的“生态短板区”,日益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之地”。(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