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以种适地”理念破题,盐碱地治理迈向生态与产业双赢新局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17


“从‘水洗脱盐’到‘选育耐盐品种’,‘以种适地’战略思想彻底改变了盐碱地治理的路径逻辑。”在黄三角农高区相关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分享了他的见解。作为长期扎根盐碱地治理领域的专家,他亲历并参与了黄三角农高区从初创到引领全国盐碱地高效利用的整个过程。田长彦回忆,农高区成立之初即以盐碱地治理为核心方向,他的团队当时便参与了前期规划与评审工作。“以种适地”理念将治理思路从高成本的工程脱盐,转向筛选和培育耐盐植物,既节约资源,又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如今,在农高区构建的“3+16+N”全国协同攻关体系中,田长彦率领的新疆团队作为16支核心团队之一,专注于高盐生植物的高值化利用研究,为全国超过1亿亩盐碱耕地(其中约40%属重度盐渍化)探索特色开发路径。

“选育品种只是起点,形成产业才能持续发展。”田长彦指出,团队在东营垦利区含盐量约1%的重度盐碱地上种植盐地碱蓬等植物,不仅有效改良土壤结构、降低盐分,其苗期可作蔬菜,成熟后可加工为饲料,代谢产物还可用于药食同源与大健康产品开发,相关产品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技术模式已走向国际。乌兹别克斯坦环境部部长在考察新疆试验基地后,邀请团队在当地共建5个野生植物园,推动中亚地区盐碱地的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展望未来,田长彦强调,应立足“大农业、大食物观”,加快耐盐植物的人工驯化与品种升级。“传统作物驯化需上千年,而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我们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将野生资源转化为适生品种。”他呼吁,应深化盐生植物在医学与大健康领域的价值挖掘,通过“产学研政企”协同推动全链产业化,使盐碱地从“边际土地”转变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价值之地”。

从理念创新到技术输出,从本土实践到国际合作,在田长彦等科学家的推动下,黄三角农高区正逐步成为盐碱地治理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样板,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责任编辑:王明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