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海报】节气养生秋季脱发皆因燥,岭南霜降三宝快收好

羊城晚报•羊城派 07:00

“草木摇落露为霜。”果然,广东在台风与大降温中迎来霜降,暑热尽退,凉燥之气渐盛。当北风渐紧,空气日益干燥,人体易感口鼻干涩、皮肤紧绷,旧疾关节也易在此时隐隐作痛。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教授提醒,霜降养生,核心在于“润燥养阴、平补御寒”,谨记“岭南霜降三宝,平补润养藏精”,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打下坚实基础。

补冬不如补霜降,时令三宝正应季

“‘补冬不如补霜降,平补润燥是为上’道出了此时养生的精髓;‘秋收冬藏蓄精气,润养藏精待冬寒’则点明了此时的养生目标。”林丽珠教授表示,霜降之养,贵在收与藏。此时岭南的物产宝库也慷慨奉上应季滋养之品,尤以芋头、山药和黑鱼最为当令。

在岭南素有“剥鬼皮”的民俗,正是霜降吃芋头。林丽珠教授介绍,这实则是顺时养生的智慧。芋头是温润藏精的“地下珍宝”。岭南霜降虽凉燥渐显,但人们脾胃经过长夏湿困,仍需温润养护。芋头健脾补虚、散结解毒,能润肠通便,缓解秋燥便秘;其多糖成分更能增强免疫,为御寒储能。清代《岭南杂记》已有“芋熟抵半年粮”的记载,道出其在本地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深秋凉燥之气渐起,宜食山药以安中和润。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不仅是平补润燥的佳品,更是少有的能同时滋补三焦的平补之品。古人认为它“气阴双补”,既扶助人体之正气,又润泽脏腑之阴津,正是其应对复杂秋燥的独到之处,也正应了岭南“补冬不如补霜降”的养生智慧。

霜降进补,水产品中的黑鱼(生鱼)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解毒之效,正是平补气血、强壮筋骨的理想食材。岭南河网密布,黑鱼肥美,民间认为此时食用能蓄力过冬,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有“秋鱼赛人参”的食谚,视黑鱼为补益强身的“水中人参”。

秋季脱发皆因燥,温补太过也添燥

霜降前后,不少人觉得皮肤干燥、容易瘙痒,甚至秋季脱发增多。林丽珠教授表示,此乃“秋燥伤津”典型表现。此时饮食首重“润”字诀。除多饮温开水外,应增加富含胶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山药、玉竹、蜂蜜等,可常饮雪梨百合羹或银耳莲子羹。适当补充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坚果(如核桃、杏仁)及深海鱼类(如黑鱼),帮助维护皮肤屏障。忌食辛辣燥热(如油炸、辣椒、姜蒜过量)、温补过甚(如大量牛羊肉、鹿茸),以免耗伤阴津加重燥象。岭南本地盛产的橄榄、杨桃、甘蔗汁也是润燥生津的天然恩物。

生活保健方面,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室内可适当使用加湿器,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或暖气环境中。头皮养护可每日以指腹按摩百会穴,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有助固发生发。此外,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熬夜,亦有助减轻秋燥对身心的影响。

睡前泡脚祛风寒湿,运动保持关节灵活

霜降后岭南早晚变凉,关节旧患易发。林丽珠教授提醒,此多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所致。日常要注重防寒与运动相结合。尤其注意膝、踝关节保暖,可佩戴护膝,避免受凉。每日可按摩涌泉穴,以手掌搓热脚心至微微发热为宜,有助引火归元、温通下肢。睡前热水泡脚(加入艾叶、生姜更佳),水深过踝,泡至身体微出汗。可时常进行和缓的伸展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保持关节灵活,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劳损。

饮食上可侧重温通散寒、强筋健骨。如黑鱼、泥鳅等河鲜富含优质蛋白与微量元素,适合此时;适量饮用加入生姜、红枣、桂圆的药膳汤水(如体质偏寒者适宜当归生姜羊肉汤);烹饪时可适量选用温性香料如胡椒、肉桂。岭南民间常用温性的鸡血藤、牛大力煲汤或炖猪蹄,可帮助养护关节。同时注意忌食生冷寒凉,如冰饮、生鱼片、大量瓜果(尤其西瓜、苦瓜)。

霜降保健穴位按摩

·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此为足阳明胃经要穴,每日按压5-10分钟,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是强身健体、预防寒邪的要穴。

·关元穴(肚脐正下方四横指处):此为任脉要穴,每日以手掌顺时针轻柔按摩3-5分钟,培元固本、温煦下焦,有助于在秋冬之交收敛和滋养元气。

霜降养生汤水

·花生红枣莲藕汤(莲藕500克,花生50克,红枣6枚,猪骨或排骨500克,姜3片):此方取莲藕之滋阴生津、花生红枣之健脾养血,共奏补益脾胃、养阴润燥之功。汤味甘甜醇和,能健旺后天之本,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

·百合杏仁瘦肉汤(干百合20克,甜杏仁15克,猪瘦肉250克,姜2片):此汤清润平和,百合、杏仁皆是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品,合而煲汤,能温和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适合全家老少日常润养。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戴佳洁 梁幸琳
海报|何晓晨
粤语音频|林清清

策划:龚丹枫 王倩
统筹:林清清

编辑:郭子扬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