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临沂供电公司赋能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路径探索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2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何破解“单村作战、资源分散”的困境,探索城乡融合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已成为各地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作为农业大市、革命老区和新型能源应用的重要前沿地,山东临沂正在乡村振兴的片区化建设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国网临沂供电公司深度融合沂蒙老区“红色基因”与“绿色能源”的双重禀赋,提出并实践“红区+绿电”的发展理念,将电力系统建设与片区化发展、能源转型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由“点上突破”走向“面上提升”。这一探索不仅展现了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更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具有齐鲁特色的典型范式。

临沭县朱村电力赋能乡村振兴全景图

一、理论逻辑:片区化发展与能源赋能的必然性

从理论逻辑来看,片区化发展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也是增长极理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生动应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指出,差异化发展并非要抹平区域差距,而是要通过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文化特质的差异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片区建设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突破单一行政边界的束缚,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统筹利用,从而为城乡融合提供治理平台和制度载体。

增长极理论则强调,要通过培育优势产业与区域节点,形成极化效应,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乡村片区建设中,电力作为基础性支撑要素,不仅关系产业集群的能耗保障,更关乎生态友好、数字治理与生活品质的全方位提升。临沂的实践表明,构建以“智慧能源+”为核心的片区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资源整合低效、路径同质化和可持续性不足等难题,为片区“面上提升”提供坚实动力。

二、齐鲁样板实践:山东片区建设的探索经验

自2019年山东启动省级乡村振兴片区试点以来,累计推动三轮共300余个片区建设,探索出了“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市场机制+政府引导”“产业文化+空间重塑”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例如,青岛即墨莲花田园片区以产业融合树立标杆,泗水县龙湾湖片区通过“合伙人+平台公司”实现多元协同,菏泽七里河片区则借“牡丹+文旅”重塑空间功能。

然而,实践中也存在发展路径同质化、资源整合效率偏低、运营机制不足等问题。这提示我们,片区建设不能停留在“项目集合”,而必须转向“系统统筹、机制协同、内生增长”的高阶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凸显出来,无论是打造跨村共享的公共设施,还是构建绿色产业链条,亦或推动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电力企业都能通过智慧能源管控、清洁能源配置与电网服务创新,为片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沂水县上小庄零碳乡村建设成果

三、“红区+绿电”模式:柏林镇与茶溪川的实践与探索

(一)柏林镇实践与探索: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的典范

作为临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重要试点,平邑县柏林镇是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案例。国网临沂供电公司以“未来电力能源科技引领的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为建设目标,打造了“一核一带三区”的片区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电力在绿色基础设施、文旅产业链和生态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柏林镇建设理念围绕“零碳电力能源+和美宜居乡村基础设施产业链、未来电力能源科技文创主题农文旅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三大核心,推动全镇绿色低碳转型。具体实践中,电力系统通过智能微电网聚合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和充电设施,实现“源、网、荷、储、数、智、产”七要素的深度融合:村庄生活、农文旅产业与生态农业的用电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剩余能源通过储能与新能源汽车消纳,实现零碳循环。

在柏林镇,示范性项目包括:全要素零碳乡村先行实践区、低碳旅游交通设施、智慧农业电气化灌溉、绿色能源加工车间、山地轨道车等。通过这些项目,村民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农产品价值链延链、补链、拓链、升链,同时也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电力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平邑县柏林镇绿色能源加工车间建设成果

柏林镇实践还在政策、组织与产业协同方面形成特色创新。“政企民”三方共建共治共享供电服务网,实现网格化服务和动态用电监测,为村民提供高质量、安全、绿色的用电体验。同时,电力彩虹驿站、智能灌溉和低碳旅游设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技术和经济双重动能。

(二)茶溪川探索与实践:红色基因引领绿色能源片区发展

临沂是革命老区,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而绿色发展则成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在这一背景下,国网莒南县供电公司以茶溪川田园综合体为试点,探索“红区+绿电”的零碳片区建设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茶溪川项目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涵盖21个自然村,人口约2.4万。国网莒南县供电公司依托“革命遗址、智慧电网、生态茶园”三大核心,构建了涵盖旅游、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商业、交通、村居生活、红色教育七个场景的智慧能源生态圈。

在这里,智慧能源+旅游让景区用上“清洁电”;智慧农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精准灌溉;智慧加工推动茶叶生产由明火制茶转向电气化加工;电气化改造改善了民宿餐饮业的能效;新能源充电站推动绿色交通;电力彩虹服务驿站保障村居生活的便利与可靠;红色教育与绿色电力融合,构建了兼具文化传承和科普意义的旅游线路。

更为重要的是,茶溪川通过能碳双控平台,建立了碳排放核算模型,实现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实时监控与分类管控,真正实现了“红色基因传承、绿色能源变革、金色产业振兴”的片区发展新模式。

茶溪川能碳双控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四、成效与启示:电力赋能片区振兴的综合价值

通过临沂的探索可以发现,电力赋能片区建设至少在三个层面展现了综合价值:

一是能源价值。清洁能源消纳率超过90%,通过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既提升了供电可靠性,也降低了用能成本,推动了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二是经济价值。智慧农业、绿色加工与文旅融合,带动了农产品提质增效与产业链延伸,促进了村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壮大。

三是社会价值。电力彩虹驿站、智能监测设备与智慧灌溉系统,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品质,还提升了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以电力促治理”的良性循环。

随着更多片区化项目的推进,临沂的“红区+绿电”模式将不断完善,形成系统集成、可持续运营的典型样板。这不仅将为山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更加强烈的反响,为探索片区建设和能源转型的中国道路贡献“临沂智慧”。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青 实习生 任恩泽 

通讯员 李岩 周忠堂

责任编辑:李青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