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999.99万,卢浮宫被盗珠宝现二手交易平台?

封面新闻 15:05

2025年10月19日,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阿波罗长廊发生重大珠宝失窃事件——数件19世纪法王室珠宝在数分钟内被盗,引发国际关注。巴黎检察官后续将被盗损失估计约为8800万欧元(约1.02亿美元)。调查正在进行,法国当局已动员大批警力与司法、文化部门参与侦办。

震惊全球的卢浮宫劫案发生后,国内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卢浮宫正品”珠宝,标价从99万到9999万元不等,文案戏称“卢浮宫正品”“9.5新,现货在手、刚取货”“保存完好”。

二手交易平台疑似售卖卢浮宫被盗宝石。(截图)

10月23日,针对平台上出现的疑似售卖卢浮宫被盗宝石的信息,封面新闻记者询问了二手交易平台客服,平台客服表示,平台正在通过大数据与人工审核多维度监测类似违禁或虚假信息。“如果您看到相关商品建议直接发起举报,平台收到举报后会介入核实与处理。”

失窃文物公开售卖可能性低

“失窃文物中的每一块宝石都具有‘独特的属性’,例如重量、颜色和微小杂质。这些描述‘就像宝石的DNA’。 ”珠宝大师兼巴黎宝石鉴定师斯蒂芬·波蒂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文物完好无损,才能估价。“如果窃贼将珠宝从镶嵌处撬出并在黑市上出售,它们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若将珠宝拆开后作为石头和金属出售,它们的价值就会下降 90%。”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在国外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刘淇告诉封面新闻,将被盗的博物馆级珍贵文物公开挂牌出售在正规电商或二手平台上,既不符合常理,也几乎不可能得到司法上的安全流转。“一方面,国内与国际警方掌握案件线索后会对涉案可疑商品链路展开追查。另一方面,涉案文物若被拆解或改制(如拆散镶嵌、熔化金属),往往是犯罪分子规避追踪的常见手法,但这同样属于刑事犯罪,相关人员一旦进入交易链条可能面临刑责。”刘淇说。

法国以及国际警方也曾提出,窃贼往往会试图迅速处理赃物,但在全球媒体与执法网络高度联动的当下,公开出售极易暴露线索。

执法进展与专家判断:追赃与“拆解”可能并存

就案件本身,法国检方与警方已成立专案组,分析显示此次行窃具有高度组织化的作案方式,调查范围已扩展至跨境洗钱与黑市流通可能性。检方的估值与公开表态强调,被盗物件除具备高额金钱价值外,更承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因此追赃工作被视为文化资产保护与司法公正的重要使命。

另一方面,多家国际媒体与珠宝业内人士在案发后提醒:被盗珠宝若不被迅速改制、拆解或移出公开市场,理论上仍有被识别与追回的机会;如果被拆散用于分散出售或熔化再加工,则原物证特征将随之消失,追踪难度大幅上升。对此,警方通常会同时开展实物识别、国际刑警协作与金融流向追查等多线并行的侦查方式。

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卢浮宫珠宝”售卖信息,普通用户遇到声称来源于重大艺术品被盗的商品时,应立即保持高度怀疑,不要单独与卖家私下沟通或付款,应通过平台举报功能或向公安机关报案;第二,平台有责任在接到线索后快速下架相关信息、保存交易证据并配合司法调查。

卢浮宫文物被盗并非个案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已是近两个月内法国博物馆遭遇的第三起盗窃案。9月17日,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盗,展出的自然金块标本失窃,价值约70万美元。9月4日,法国西南部利摩日的一家博物馆报告失窃,丢失三件中国瓷器。回顾卢浮宫自身,也并非首次遭遇窃案。最近一次记录在案的失窃事件发生在1998年,当时法国画家卡米耶·柯罗的一幅画作在白天被盗,至今仍未找回。1911年,《蒙娜丽莎》也曾被一名意大利裱画工人盗走,该画三年后才被追回。

为应对全球范围内的文物盗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首个全球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实施,使用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对联合国各会员国遴选的被盗文化财产进行数字化重建与展示。

封面新闻记者在博物馆官网注意到,来自全球共270多件的被盗文物,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700年到20世纪,包括古代铭文与货币、建筑构件、艺术品、礼仪和祭祀用品、家具、乐器、珍稀书籍、手稿与档案等。目前该平台已开放,供全球访客使用。

(封面新闻)

责任编辑:朱洪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