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据日经中文网消息,10月21日,日本零售巨头永旺宣布与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从2025年起在全国约30个商业设施销售比亚迪电动汽车。这绝非普通的商业合作——永旺将作为“销售中介”负责订单和购车合同撮合,并推出积分返还、充电桩安装等优惠,使比亚迪海豚车型从299万日元降至约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4万元)。
这一价格甚至比日本最畅销的微型车本田N-BOX还低30万日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永旺计划未来实现自主进口和销售,这将彻底改变传统汽车制造商垄断流通的格局。
“商超卖车”冲击本土销售模式
日本汽车流通体系向来是外资品牌的“铜墙铁壁”:除二手车市场外,本土车企及其关联公司几乎垄断了新车销售、车检乃至维修全链条服务。
这种封闭性让诸多海外巨头折戟:通用因销量低迷黯然退出,现代2009年无奈撤离,福特2016年离场时直言日本是“全球最封闭的汽车市场”。
永旺的入局正打破这一僵局。依托164家购物中心构建的线下网络,“商超卖车”模式实现了三大突破:省去传统4S店高额建店成本,将日均客流转化为潜在购车群体,更以开放场景消解了专卖店的推销压迫感。更关键的是其基础设施护城河——在374家门店布局的约2500个充电桩,既精准解决日本充电设施不足的痛点,更构建出“购车-充电-购物”的场景闭环,这是依赖单一门店的传统经销商无法复制的生态优势。
200万日元是关键棋
永旺将海豚价格锁定在200万日元,相当于日本普通工薪阶层年收入的1/3,这一定价暗藏深意。日本轻型车主流价格带集中在150万-250万日元,比亚迪直接切入大众消费核心区间;经补贴与优惠叠加后,其售价已与中国市场基本持平,尽显“先占市场再谋利润”的长期策略。
价格突破恰逢其时:2025年4~9月,日本纯电动乘用车的国内销量(含轻型汽车)同比增长3%,达2万8501辆,在包括混合动力车(HV)和汽油车在内的新车销量中的占比仅为1%左右。
比亚迪此举正是要破除“电动车=高端玩具”的认知偏见,推动纯电车型向大众消费品转型。市场已显现积极信号:比亚迪9月在日销量达802辆,同比激增3倍,占日本进口电动车市场16.7%份额。
比亚迪面临的多重考验
比亚迪为何要选择与零售巨头合作?背后是其在日本乘用车市场面临的增长瓶颈。
尽管销量增速亮眼,但对比日本全年千万级的汽车市场,其规模仍显微薄。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内将日本国内的专卖店增加到100家,截至2025年10月,比亚迪在日门店数量为72家,其中40家为自营店,32家为合作经销商,距离100家目标仍有差距。
更紧迫的是国内市场压力:2025年3月底,比亚迪存货规模达1543.74亿元,较年初增长33.04%,在激烈竞争下,海外市场成为破局关键。
但是,日本汽车市场是全球最特殊的市场,其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纯电车卖不动,进口车更卖不动。
日本K-Car(轻自动车)文化根深蒂固,2024年K-Car销量为155.7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36.8%,但其中约70%为燃油车,纯电动K-Car销量仅占1.2%(约1.87万辆)。本田N-BOX燃油版年销量20.6万辆,但电动版销量不足5000辆。
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有着近乎固执的偏爱,丰田、本田、日产等本土车企占据了日本车市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使得外资品牌难以立足。日本汽车流通协会和日本微型车协会联合会公布的2025上半财年(2025年4~9月)数据显示,销量排名前三位的车型仍是日系汽车。
比亚迪日本公司总裁东福寺厚树曾坦言:“日本确实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中国产品抱有抵触情绪,强行推销不是明智之举。”他表示,比亚迪更希望通过出色的性价比和产品性能来赢得消费者认可。
能否打开日本市场?
面对诸多挑战,比亚迪在日本市场仍有一些优势。比亚迪计划在2026年内推出专为日本市场开发的纯电动轻型汽车,直接切入占日本新车销量近40%的K-Car市场。
更具优势的是其前期积累,比亚迪在电动大巴领域已占据日本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一经验有助于其乘用车业务拓展。
比亚迪的最大对手仍是特斯拉。特斯拉从今年5月开始对Model3实施最多55万日元的降价,其9月在日销量为1200辆,市占率25%,仍居进口电动车市场首位。
彭博行业研究资深汽车分析师吉田达夫认为,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真正目标可能并非短期销量,而是赢得全球最挑剔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为品牌的全球价值提供有力背书。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