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互设考点”,让人才流动少些“赶考焦虑”

洋葱快评 11-24 1452

近日,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消息,重庆、四川已在“人事考试”领域打破省际壁垒,通过互设考点的创新举措,让数万川渝考生无需跨城,即在“家门口”实现从容应考。

20块打车费取代500元食宿路费,重庆考生小刘的账本变化,成为川渝人事考试创新最生动的注脚。从重庆在成都设考接纳两万余名四川考生,到四川在渝设点服务超两万名重庆考生,这场横跨省界的考点“双向奔赴”,不仅让“跨城赶考”变“抬脚就到”,更撕开了区域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

此前川渝跨区域报考,考生提前一两天动身、应对交通延误、适应陌生环境是常态,时间与经济成本叠加的“赶考焦虑”,让不少人才在择业时望而却步。如今两地互设考点,两个月内超4万名考生享受到“就近福利”,按此推算每年惠及考生将超10万人次,数字背后是人才服务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

两地人事考试中心签订专项协议,构建“异地共享考点、统一考务标准”的模式,既降低了个体赴考成本,更提升了区域引才竞争力。要知道,当人才无需为考试奔波耗费精力,就能更专注于自身能力提升,区域人才生态的“磁力”自然增强。

更值得称道的是,“地点变、标准不变”的原则贯穿始终,从试卷运输的闭环管理,到监考人员的统一培训,再到同步同卷、统一评卷的规范流程,重庆甚至“送培训上门”确保异地考务零差错,用严密的制度设计筑牢了考试公平的防线。这种“便利与公平并重”的实践,为跨区域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从更深维度看,考点互设是川渝协同从“宏观规划”走向“微观落地”的标志。过去区域联动多聚焦于产业、交通等大领域,而此次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人事考试这类民生“小事”,恰恰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温度。当“双城生活”从地理概念转化为“家门口考试”的实际体验,人才对区域发展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会随之加深。

据悉,2026年这项服务将扩容至“三支一扶”等更多考试项目,意味着便民红利将覆盖更广人群。期待川渝的探索能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更多区域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让公共服务跟上人才流动的脚步。当考点能“追着人才跑”,当制度能为人才“开绿灯”,区域发展的活力必将充分涌流,这正是川渝考点互设背后最值得珍视的价值所在。

作者:吴睿鸫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张泰来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