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关联者纷纷以受害者自居,这是公然逃避责任
视点 昨天08:38 1172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前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伟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还在引发更多的涟漪。他之前的工作单位、挂名的企业、合作发表论文者,纷纷被牵扯进来。在这些表态中,有一种口径却出奇地一致——自己也是受害者。仿佛不是自己疏于把关审核,而是郭伟太狡猾,令人防不胜防。
在被问及郭某学术材料为何能通过评审时,江苏科技大学一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浙江一家名为水木果壳(丽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被发现和郭伟有关联,据界面新闻报道,创办者称,“就是找他挂了个名而已,不知道怎么就牵扯到我们了”,事件发酵至此,引进郭伟的江科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据澎湃新闻报道,与郭伟合作过发表论文的作者,则称“和郭伟不熟”,挂名字“只是为了满足毕业条件”。
这当中或许有上当受骗的因素,但在这么一个学术丑闻面前,所有链条上的关联者都摆出“无辜”的样子,多少也让人难言滋味。学术机构、审核机制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在信息不对称、真假难辨之时,承担起专业把关的责任吗?现在纷纷失守,却只说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公然逃避责任,未免也太轻飘了。
郭伟造假谈不上多么高明。声称的“高考状元”是造假、学位证也不规范、获奖证书系PS伪造、论文也检索不到,这么多“一眼假”的材料,怎么就在高校畅通无阻呢?上文提到的公司,也说发现了材料“PS得很严重”,那怎么还能熟视无睹地让他继续挂名呢?
界面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细节让人感到沉重:郭伟曾带过的博士生发现“导师”名不副实,最终选择退学,他质疑:“我一个普通学生都能发现问题,难道其他人都发现不了吗?”这同样也是公众的疑问,南“郭”先生藏得有这么深吗?
在此时此刻,人们恐怕并不想看到关联者急于“撇清关系”,而更希望听到严肃的追问与反思:究竟是怎样的审核机制,怎样的利益捆绑,才“促成”了这个骗局?
顺着这一思路追问就会发现,问题远不止“看走眼”这么简单。如果学术评价体系过度依赖头衔、资历和名校光环,引进人才成为政绩指标,炫目成果能带来现实利益,这么一种“皆大欢喜”的格局,自然容易滋生投机空间,把关审核也容易向包装倾斜。表面是层层把关,实际却可能层层放水,而应有的警惕与纠错,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掏空。
再比如“挂名”——企业需要“挂名”,发论文要“挂名”,这实际上也是骗局的“一环”。因为要装点门面,所以形成了利益捆绑。正是这种劣化的学术生态,让造假有了可乘之机,谁又会认真地追问,谁又会“不识趣”地较真?
所以,在郭伟事件上,各方不应一味以“受害者”自居,更不该相互推诿,而应直面失守环节,对引进、审核、署名、合作等流程进行彻底复盘,厘清责任、严肃追责、补齐漏洞,用清晰透明的机制回应公众质疑,重建自身的公信力。
更要反思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为了种种“光环”而扭曲学术规范;也不能为了一时之便,让“挂名”等潜规则毫无心理障碍地随手安排、随口说出。只有对学术充满敬畏,让规则真正回到应有的位置,类似的乱象才不至于反复上演。而这一切,都应当从诚恳地“认错”“反思”开始。
(来源:红星新闻,作者:清波)
责任编辑:张泰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