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客发病送药不及时死亡,给酒店行业敲响警钟
洋葱快评 昨天17:28 1009
据封面新闻报道,11月24日,一名武汉男子在酒店发病托朋友送药,救命药品被滞留前台5小时,男子不幸死亡事件引发关注。
24日晚,涉事的雅斯特酒店集团回应称,送药者未告知前台病人病情,前台出于隐私考虑未查看药品。“客人是金卡用户,确实可以下午3点退房,我们没有提前去查看。前台人员没有多做一步,但没有说‘没有义务帮忙送药’的话。我们不会逃避责任,正在积极处理。”
梳理事件经过,几个细节令人扼腕:送药朋友不知房客全名,房客手机始终未打通,酒店前台未打开药袋查看,金牌会员的延迟退房权限成为不去打扰的理由……每个环节似乎都有解释,但所有解释在生命消逝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任何一方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多走一步,结局或许不同。
客观讲,送药者不应被苛责。正如有律师所指出的,送药者的行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善意施惠”,由于其施惠行为本身的无偿性,法律对其设定的注意义务标准相对较低,在此事件中不构成法律责任。
相比之下,酒店作为经营性场所,对入住客人的健康状况负有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这一义务要求经营者对可能影响客人安全的情况保持合理关注。若最终证实房客确因心绞痛等急性疾病导致死亡,酒店未能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其责任不仅在于提供住宿空间,更应包含对客人安全的基本保障。前台那句“药放在这里让他自己来取”,表面看符合流程,但实际上暴露了服务意识和应急能力的不足。面对客人长时间失联的异常状况,酒店的任何标准流程都应以保障生命安全为最高原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酒店方承认“前台人员没有多做一步”,恰恰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因考虑客人隐私而未查看药品,因金卡用户可以延迟退房而未提前查看,表明涉事酒店整个服务系统在应对异常情况时存在漏洞。本应提升体验的会员权益,竟成为延误救助的间接因素,也值得深思。
悲剧发生后,网友对酒店冷漠服务的批评不绝于耳。这种批评也寄托着对服务行业的更高期待。酒店不应仅是临时栖身之所,更应是旅途中的安全港湾。培训员工识别风险、授权一线人员紧急处置,这些管理措施平时可能用不上,但一旦需要就是生死攸关。
酒店“不逃避责任”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事前防范远胜事后补救。此次事件提醒酒店行业,再完善的标准流程都不能替代从业者的同理心与判断力。在行业追求智能化的今天,最珍贵的始终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客人选择入住,就是将安全托付给酒店,这份信任需要通过每个服务细节来珍视。
希望这个用生命换来的教训,能够推动酒店行业完善应急处理机制,让员工在坚守规范的同时具备变通能力与关怀意识。只有将“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多走一步”融入服务理念,才能最大程度消除风险因素,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作者:耳东
投稿邮箱 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张泰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