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致癌物超标9000倍,治理饰品乱象关键是斩断造假链条

视点 07:27

日前,据央视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接诊了几位患者,因长时间佩戴合金饰品引发了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过敏炎症反应,被确诊为“首饰性皮炎”。医生介绍,首饰性皮炎的发生与饰品的材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镍、镉等重金属成分常常是导致过敏的罪魁祸首。市面上,不少饰品宣称使用金银材质,但实际上可能含有其他不易察觉的重金属成分。

而记者的随机送检结果,更是触目惊心。记者随机从线上线下的20家商铺购买了21件样品,并送往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分析,多达17件饰品的金银镀层厚度根本未能达到标准要求,比例相当之高。

更有甚者,虽然明确标注材质为S925银,但经过检测发现,这副耳钉表面主要成分元素跟“银”没有丝毫关系,而一级致癌物镉元素含量竟然超标9000多倍。由此可见,这不仅是缺斤短两,更是对消费者健康的赤裸威胁,是将装饰品异化为潜在的“毒源”。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是商家出于牟利制假贩假,另一方面,本该起到风险防范作用的检测环节同样失守。在采访中,不少商家出示所谓的检测报告和鉴定证书,以此粉饰其商品的合规性,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这事实上形成了制售和检测的完整闭环,从虚假生产到伪造认证,再到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在“自证清白”,却共同编织出一张欺骗消费者的灰色网络。

类似制假、贩假的现象并不罕见,在文玩饰品领域可谓高发。今年8月,媒体曝光一些低端玉料被施加种种“科技与狠活儿”,摇身一变成和田玉,同样可以拿到各种信息俱全的“鉴定证书”。9月,有媒体报道,沉香市场存在大量以次充好、直接造假的现象,而在检测时即便记者说明手串有问题,检测中心仍能出具证书。

这也说明了,类似的套路早已普遍存在,只不过在不同产品上变着法子出现罢了。也就是说,要想治理乱象,关键就是打掉这种制售、检测之间的“勾结链条”,形成真正具备客观性和权威性的检测体系,让鉴定回归公正本位,而不是沦为造假的“背书工具”。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着手讨论,重塑一个独立、专业、可信赖的检测体系。比如推动检测机构与生产、销售环节彻底“切断利益纽带”,建立更严格的资质准入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对出具虚假报告的机构实行终身追责;同时也可引入随机抽检和交叉检测制度,避免“定向送检”“熟人检测”等灰色操作空间。通过重建规范检测,倒逼从业者规范经营,增加市场的可信度。

在此基础上,还应同步强化惩戒机制与责任追究。对于屡次违规的商家和检测机构,依法从严处罚,公开通报,纳入行业黑名单,并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防止其“换个马甲”继续经营。同时压实包括电商平台、零售市场在内的主体责任,倒逼其主动清退问题商品、核实检测报告、加强日常巡查。唯有让违规者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才能真正形成震慑,让守法经营不再是“吃亏”,而成为行业的基本共识。

归根结底,银制品乱象并非偶发个案,而是市场缺乏约束、权威检测缺位的体现。唯有以更严密的制度堵住漏洞,以更透明的机制重建信任,让“真材实料”有保障、“造假作伪”无处藏身,才能让银饰品市场走出“信任危机”,回归规范与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行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修复。

(荔枝锐评,作者易之)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