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直击|纸短情长,他们选择用纸笔互诉心意
齐鲁壹点 2020-02-27 4341
“我有勇气来武汉应战,但没有勇气看您双眸里的牵挂。”这是山东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周灵芝在信里写给父亲的一段话。
现如今虽然视频通讯已经十分方便,但用笔写下心意,却是这个特殊时期下,两地间人们独特的互诉心声的方式。
平时很少流泪
却不敢和双亲对视
周灵芝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由于工作原因,父女俩很少有时间打电话,周灵芝通常是通过微信步数来掌握父亲一天的动向,但父女的感情却十分的深厚。
“我父亲腿不好,所以每天我看到他的步数都会很心疼。”周灵芝常劝父亲不要太劳累,父亲总是说趁着自己还能动,不给女儿添麻烦,多干点多挣点。
出征武汉临行前,父亲叮嘱周灵芝:“好好和同事们配合,平安回来,爸爸为你感到骄傲。”后来母亲告诉她:“你爸送走你后,回家哭着说‘她还是个孩子’。”
“我这个人是适应能力很强的,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但是一打电话、通视频,看到二老红着眼眶担心,我就忍不了,就赶紧挂电话。”周灵芝说自己平时很少流泪,但就是过不了与父母对视这一关。
到达武汉的第四天,周灵芝提笔在信中对父亲写到:“等待疫情散去,我带您和妈妈来武汉。”
叛逆期的女儿
把信偷偷塞进她的行李箱
有些话不好意思当面说,书信就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
李爱丽跟随医疗队来到武汉的当晚,在整理行李时,从行李箱内掉出一个信封,左上角写着“TO 李爱丽”,右下角写着“by 何宇航 何宇辰”。看着儿子和女儿的名字,还未打开信封,她就已经泪如雨下。
李爱丽的女儿今年15岁,正上初二,儿子8岁,正上小学二年级,信由两人不同的笔迹合写而成。李爱丽说,女儿正值青春期,母女俩在家不大爱交流,但没想到她的心思这么细腻。
在信中,女儿说出了自己不爱和爸妈交流的原因:“你一直问我为什么不和你们交流,原因很荒诞,就只是因为你有一次没理我,我一赌气就不说了。多可恶的决定啊!从那以后到现在,后悔都无余地,改都改不过来啊。”
“好想紧紧地抱着他们,好想能够多陪陪他们,给他们辅导一下作业,做可口的饭菜。”李爱丽说,这一切都化作了她面对接下来的工作的动力,期待着早日战“疫”胜利,回家弥补母爱。
在赴前线支援的医疗队员中,通过手写家书、日记传递心意的还有很多,纸短情长,见字如面,无论通讯手段如何便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文字,依然是传递真情最好的形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翔 发自武汉
责任编辑:吴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