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胜利油田人把能源的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1-10-22 3703

齐鲁晚报 · 齐鲁壹点记者  李静

山东东营,一座因油田而生的城市。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

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发现胜利

来到华八井纪念碑,张福君感受着老一辈石油人的激情岁月。

27岁的张福君是胜利采油厂工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干部。选择了在油田工作,就意味着这个年轻人走上一线,继续着一个“油三代”家庭的石油情缘。

1976年,奶奶高秀莲在这里做电气焊工作,每天重复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干就是十几年。关于胜利油田的故事,张福君从小听到大。

1960年11月11日华七井完钻,32120钻井队随即向华八井搬迁,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一次的搬迁对中国的石油事业意味着怎样的发现和前景。32120钻井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历经生死考验的年轻队伍,仅用一个月就将井架竖立在新的井位上。

1961年4月16日,山东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一股黑褐色油柱从井管内喷涌而出,这是4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喷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1965 年1月25日,32120 钻井队打的坨11井喜获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我国第一个千吨井诞生。彻底改写了“华北无油论”,胜利油田也由此得名。1978年,胜利油田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科技助油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胜利油田被称为石油地质的“大观园”,这里囊括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构造复杂,断层密布,勘探开发难度大。

针对胜利油田油藏“薄、小、碎、深”的特点,近年来,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出了多项勘探开发新技术。

油田勘探与开发,越到后期,难度越大。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以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支点。

张福君的父亲张波已经在胜利油田工作将近40年,从一线到现在的采油管理六区生产指挥中心,降能耗、减损耗、控物耗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张波工作的原胜采三矿,也是坨11井所在的地方。张波说:“坨11井是胜利精神的一个标志,它证明了老一辈石油工人做出的优异成绩和巨大贡献,激励着我们下一代好好地努力,把胜利建设得更好。”

“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在勘探开发领域就有9项理论、18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胜利油田人,实现了“找得到、采得出、稳得住”。

石油新篇

现在,“井景相融”的高颜值处处可见。绿色发展,成为胜利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责任担当。

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就是以建设人工岛的方式开采海滩石油。胜利油田的这个海油陆采平台,以清洁生产的方式,构建了和谐相处的生态圈。

为了保护好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将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300处油田生产设施全部关停退出,实施生态修复。

张福君现在从事的工作是措施研究,这项工作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让油井焕发生机,提高产油量。张福君说:“油田在倡导绿色发展,接下来我们也将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

张福君说:“几十年前,我的奶奶在胜利油田从事气焊工作,八十年代,我的父亲在胜利油田从事采油工作,到现在我在胜利油田从事技术研究工作,我们三代人工作岗位上的革新和变化,也见证着胜利油田这几十年来的革新和发展,觉得十分骄傲和自豪。”

60年来,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12亿吨,约占同期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创造了老油田持续稳产的奇迹。

张福君一家三代石油人的故事,是胜利油田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小小缩影。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的铿锵誓言,战天斗地、负重奋进的石油传统,穿越风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责任编辑:李静视频

李静

自律才自由。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