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牢记嘱托走在前 勇担使命开新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省委部署,锚定“走在前 开新局”,扎实 推进“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的生动实践,山东省商务厅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开设16市商务局长访谈录,商务系统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代表访谈录,充分反映山东商务系统的新变化新气象。
本期专访嘉宾: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市商务局局长李苏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青岛市商务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内外贸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主要商务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21年,实现货物进出口8498.4亿元、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增长32.4%、增幅居计划单列市第一位;实际使用外资61.7亿美元,总量居计划单列市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75.4亿元,增长14.8%,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记 者:青岛是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近年来,又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还拥有上合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请问青岛是如何发挥开放优势,不断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李苏满: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年间,青岛外贸进出口额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2021年达到8498亿元;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61.7亿美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开放平台。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平台获批建设的重大机遇,努力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平台载体。上合示范区获批建设三年来,坚持“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已集聚贸易主体1700余家,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2021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1.8%。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三年来,加强首创性、集成性、差异性探索,形成创新成果226项,有29项在全省推广,外贸、外资均实现两年翻一番,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同时,12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链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高效便捷。
二是着力深化经贸合作。我们坚持稳规模、提质量、促创新,推动经贸合作纵深推进、多点开花。外贸创新发展方面,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突破2.2万家,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跨越式增长,服务贸易突破千亿元大关。双向投资合作方面,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项目达到374个,实有外资企业达到1.4万户,对外投资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地区)。重大活动举办方面,成功服务保障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青岛的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
三是着力拓宽开放通道。我们高标准建设立体化开放通道,加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海运通达全球,青岛港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国际航线达200余条,在沿黄流域布局了30个内陆港。民航跨越提升,山东首座4F级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成投入运营,铁路公路提质升级,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等建成通车,形成“三纵四横五连”高速公路和“三环十射九横十纵”国省干线公路网,全市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等干线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四是着力优化开放环境。我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策供给方面,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政务服务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无感审批”“不见面审批”等业务。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青岛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持续争先进位,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记 者:近年来,青岛市商务局践行“惠民安商”理念,坚持“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主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谋新篇、开新局,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想请问李局长,青岛在惠民安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苏满:青岛市商务局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青岛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13条步行街改造提升,台东步行街入选全国试点街区,4条步行街入选山东省试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发展品牌便利连锁店2300多处,基本覆盖所有社区。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新品首发形成体验式消费新场景,108家全国首店、时尚首店落户青岛。积极争创荣获“中国啤酒之都·青岛”称号。
在全国率先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国内首个《青岛市城市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获准发布,连续两次考核获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面向企业投资兴业需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达到374个。健全全市招商工作机制,全面运行“重点项目调度平台”和“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畅通招商引资全链条各环节,累计建立合作各类招商平台71个,招引项目1154个。疫情期间完善政策措施助企纾困促发展,2021年净增纳统商贸市场主体777家,新增进出口企业468家,贸易国家(地区)拓展至230个,青岛在国务院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专项督查中被通报表扬。
记 者:在当前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青岛如何通过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构建双循环战略链接的?
李苏满:在构建双循环战略链接中,青岛市商务局通过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资源双向流动基础网络,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要素国际流动效率。到2024年我们有这样一些指标要完成:青岛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6.6亿吨;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这也是衡量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力争要达到21%,这个提高还是比较大的;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争取达到205万标准箱;机场国际通航城市数量达到36个;机场全货机航线14条;国际班列通达国际城市数量至少要达到53个。在这个建设当中,我们已经确定下来这样一些指标体系。
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合作的融通示范窗口,用来拓展内外交往的渠道和空间,汇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资源要素,提高汇聚能力。近期也是有行动,国际交往深化行动也是在具体执行当中。这里面要构建两个体系,一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基础的陆上友城网络体系,二是以海洋友城为坐标的沿海友城网络体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拓展我们的朋友圈。这里面还有一系列的平台,需要借由这些平台去放大这些效应,譬如说我们的上合峰会,譬如说我们今年6月份刚刚举行的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都是一些非常好的对外开放交往交流的平台。除此以外,我们在推进国际城市战略方面要很好地利用青岛的一些优势,比如说“帆船之都”“啤酒之城”“电影之都”这种文化辨识度比较高的、国际化特色比较鲜明的城市品牌,来增强整个城市的吸引力,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吸引国内外人才更好地感知青岛、驻足青岛,最终能够生根青岛,助力整个城市的发展。
记 者:站在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正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商务领域,青岛是如何当好“排头兵”,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李苏满:我们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试点,从要素驱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商务发展内生动力越来越强。内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入选国家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商贸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等,发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商贸流通法规,有关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
截至2021年底,全市各类商业网点总数达到39万处,较2012年增加20余万处,基本形成以21处商业中心、59条商业街为空间载体,164处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750处各类交易市场、1200家品牌便利店、2.8万个连锁网点为支撑,遍布城乡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对外贸易创新突破。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9710”“9810”监管方式试点相继落地,实现六种通关模式全覆盖,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由2020年54亿元增长到2021年超300亿元,实现连续翻番。获得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资格,133项试点任务已有100项取得成效,服务进出口全省占比超50%。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实现全市覆盖,累计出口超200亿元。西海岸新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明显,实现货物贸易进口额占全市比重超过50%。全市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达到12个,全省最多。
记 者:在对外开放的舞台上,青岛一直拥有着区位、产业、交通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外开放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对于青岛来说,如何聚焦发力回答好这一时代命题?
李苏满:应该说对外开放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质。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区位战略优势显著,不但拥有世界级的海港空港,还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国家开放大局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发展寄予厚望,亲自擘画了青岛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宏阔蓝图,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放大坐标,以开放的思维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来审视和谋划工作。
经贸交流上,我们立足城市发展全域引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经贸交流“多点开花”。先后承办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峰会、中欧企业家峰会等重大活动,青岛的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成功举办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首届峰会发来贺信,第三届峰会吸引186家世界500强、290家行业领军企业参会,我市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40.4亿美元。放大参加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厦洽会等国家级展会效应,贸易额和项目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对外投资有序发展。截至2021年底,累计在全球11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841家,全市备案对外投资项目1162个,中方投资额366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95.6亿美元,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13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明显,海尔巴基斯坦鲁巴经济区等8个园区纳入商务部重点境外合作区库。对外承包工程做大做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完成359亿美元。国际城市战略持续推进。与61个国家(地区)的111个城市(省州、机构)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先后在新加坡、韩国、德国、美国等9个国家(地区)设立了青岛境外工商中心。全国首创“国际客厅”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一体化合作新窗口,日、韩、德、以、上合五大“国际客厅”已有177家官方机构、商协会入驻,举办路演、商贸活动400余场,促成8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646.8亿元。
在采访中,李苏满说到,面向未来,青岛市商务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全面落实市委“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目标部署,持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打造服务山东、辐射黄河流域、面向亚太、链接欧美和“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力争经过5年努力,青岛的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全球通达能力、链接能力、配置能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全面构建,在全球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中具有一定地位。到202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7600亿元,货物进出口超1.3万亿元,服务进出口135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过千亿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350亿美元,在青各类总部企业超500家。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建成对外开放高地支撑坚实、各类要素资源进出通畅、全球市场链接功能强劲、国际服务交往实力彰显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