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01-15 2094

作者:孙立燕 

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喜欢炊烟。炊烟升起,意味着有热饭菜,炊烟下也会有一个温暖的家。所谓“人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必定会有烟,而这烟也就是炊烟。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那里有我的乐园,承载了我童年和少年时的很多美好岁月,无法忘却那里的一棵树,一堵墙,一座老屋,窗前那一串绿色的风铃。 

乡村一年四季都有令人心动的风景。你看那每天萦绕村庄的炊烟,它散发着浓浓的饭香和家的温馨,是多么令人值得回味。 那时候,村里的房子还都是清灰色调,土坯墙,四角木柱、苇席棚、碱土泥覆顶的房子。后来又改成了方正的白墙,倾斜的屋顶,罩着红色或蓝色的薄瓦。没有改变的是屋顶上厨房位置有一个或高或矮、粗细不等的烟囱。 

用来暖炕做饭的烧柴,都是秋季从田地里收回来的秸秆,也有从山上割倒后晒干的野草,还有在林带里修剪下来的枯树枝。

烧柴燃烧时冒出的烟雾颜色和气味各有不同。比如干爽的秸秆冒出的烟雾是灰白色的,而且气味也比较清淡;若是潮湿的,冒出的烟雾是深灰色的;有淘气的孩子把胶皮或者旧塑料鞋扔进火里,从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就会是浓黑色了,而且气味很难闻。每到做饭时,家家烟囱里就会冒出袅袅炊烟。烟雾有的像被追赶着似地急匆匆冒出来,有的像散步一样慢悠悠从烟囱口踱出来,没有风时烟雾飘出来后,有时会笔直向上,用‘扶摇直上’这个词来形容也未尝不可。当有风的时候,炊烟就没有这些休闲的姿态了,它们会随风飘摇,上升一段距离后,很快就在空中分散开,渐渐变淡,最后消失在云天。从炊烟冒出的缓急、持续时间长短等还可以判断出一个家庭的人口数和生活境况来。春夏秋冬,农忙农闲,每天一到饭点,村庄上空就会被升起的炊烟笼罩。看到炊烟,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人收拾好农具回家吃饭。 我对小时候厨房里的场景现在想来还是很清晰。很多时候都是母亲站在锅台前拿着锅铲烧菜,我坐在灶门前烧火,烧火的有时候也会是姐姐或妹妹。锅里蒸腾出的水汽和油气,升起又散开,寻着厨房的窗和门的缝隙跑出去,或者窜向房顶顺着通气口飘走了。那时候厨房里没有抽油烟机和风扇,可是站在厨房里也不会被油烟呛到,是父亲在窗户和门上都留有可透气的活动拉板。 

在安着大铁锅的灶前做饭,一般需要两个人,一人坐在灶前烧火,另一人站锅台边烧菜。如果家里人手不足,做饭的人就一会儿灶前烧火,一会儿锅边做饭很是忙乱。 寒冬季节在灶前烧火也算是一件美事,能被火烤着手脚暖乎乎的。有时候父亲也会亲自动手,往灶膛里塞几块木块,和母亲说着话。风雪严寒的天气,灶门前燃烧的火花,锅台上升腾的热气,做好饭后,饭菜的香气萦绕着,一家人围在饭桌周围……想起还是那么温暖。 不要以为厨房里只是烧火、做饭的一个单一活动。那时候家里的大事小情,很多时候是在厨房里做的决定。比如放学归来,我们边往灶里填着烧柴,边向母亲说着学校里的事情,母亲一面忙着做饭一面思索着,若是有我们的询问,母亲就会回答或是给出一些建议。有时候是父亲坐在灶前小板凳上和母亲对话,多数时候说的是关于家里的、村子里的事情。一餐饭的开始和结束,融合着一家人话语交流,常常是家里的问题和疑惑也像厨房里升起的炊烟,传递完热切和温暖后慢慢地消失了。 

后来我们哥几个因求学离开了家乡,在工作地安家。那时父母已六十多岁,想让父母也迁居离开村庄,可是他们却说在村子里生活惯了,并且拒绝使用液化气灶。后来我想哪里是他们说的用不惯呢,分明是舍不得离开浓郁的烟火气息。 

他们从年轻时开门立户锐气蓬勃的二人世界,中年努力为家人撑起一片天地,日日相伴他们暮年的已不是含辛茹苦哺育长大的子女,而是那每日从烟囱里升起来的袅袅炊烟。 现在在村里生活的多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少数由这些老人看护的在当地上学的留守儿童。除了逢年过节,很多人家烟囱上的炊烟已不再急促喷出,多数都在用液化气炉灶做饭,家里电暖炕取代了以前的土坯火炕。 

走在新村路上,偶尔还会看到升起的淡青色的炊烟,我潜意识里还是很喜欢、很留恋,这宛若画中的,小村里的袅袅炊烟。驻足凝望,依然是那么亲切、温暖。 

2024.1.11

壹点号 秋枫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