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出圈!网友大赞!一场小年夜直播,火了

南方都市报 2024-02-06

原标题:“四美”出圈!网友大赞!一场小年夜直播,火了

安陵容的歌声、眉姐姐的琴声加上甄嬛的舞姿——《甄嬛传》中后宫SHE的一次合体,曾让一曲“惊鸿舞”成就了经典:“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今年的小年夜,一场在视频号直播中由京剧、越剧、川剧、昆剧“四美”复现的“嬛嬛惊鸿舞”也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迅速出圈,不少网友赶来打卡。有网友脑洞大开“嬛嬛你怎么变成四个人了,是朕喝多了吗”,有网友直指本质“四郎快乐迅速四倍”,还有网友亲自带货“我们粤剧也可以”。

“戏曲”和“科技”到底搭不搭

“猛听得旌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刚开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演员王梦婷就用京剧中《穆桂英挂帅》的经典唱段融合阿卡贝拉的创新表演,拉开小年夜"戏曲焕新"直播的大幕。

不过,京剧与阿卡贝拉的混搭只是“前菜”,在直播中,戏曲和科技的混搭,呈现在了更清晰、更具沉浸感的表现形式上。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下,本次直播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腾讯共同发起,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领观众进入了一场跨时空的戏曲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直播通过腾讯多媒体实验室AI修复、6DoF等数字技术高清再现近50部“近百年典藏”的经典剧目和戏曲程式,让观众“0距离”体验戏曲的“唱念做打”,吸引超700万人在线观看了这场云端戏曲盛会。

舞台上,来自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王梦婷、来自昆山当代昆剧院的由腾腾、来自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的周怡与来自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林雨佳,四位演员渐次表演了风格各异的惊鸿舞,将经典戏曲程式“抖水袖”搬到了舞台上,长水袖动作性强、短水袖婉约,观众能领略不同剧种之美。

在演员表演以外,大屏幕上也呈现了用6DoF体积视频技术录制的“抖水袖”程式。镜头缓缓推进,视频中的“梅妃”身穿淡粉色长袖舞衣,长裙曳地,纵身飞舞,犹如惊飞的鸿雁,这是《梅妃》选段中最经典的舞蹈——惊鸿舞。

传统平面视频只能从固定视角观看画面,而6DoF是在以观众为中心观看周围360度场景的基础上增加位移,使其能够从任意角度出发,放大或缩小戏曲中演员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

对于这种精准、清晰呈现的重要性,王梦婷在直播中就提到,因为中国戏曲是‘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故事,唱、念、做、打皆有程式,因而学习戏曲必须360度无死角地雕刻动作,而这样通过数字化呈现的一招一式,能让戏曲功法变得一目了然,既能为初学者提供标准范式,可以反复放大观看,也为戏迷们开拓了一条自学途径。

“口传心授”之难

“程式的意义是什么?《大宅门》导演郭宝昌说,程式让3岁小孩也可以在舞台上扮演杨贵妃。”在当夜直播中,王梦婷这样定义“程式”。

戏曲程式是在长时间的历史累积与传统礼乐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作为一种戏曲表现手法,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语汇,传统戏曲要求演员一举一动都符合程式化,同时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能表意演员的心情、当下的场景,这便使得3岁小孩也可以扮演起杨贵妃。

更早前,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常通过口传心授将“程式”教授给后来的戏曲演员,使得戏曲传承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告诉南都记者,中国戏种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2017年完成的中国戏曲剧种全国戏曲普查的数据表明,不包含木偶、皮影等属于傀儡戏的戏种就共有348个剧种。

然而,多元戏种情况的存在,也导致一些戏种受市场需求不足、传承难续、技艺失传、资金短缺以及文化传播受限等因素影响,濒危戏曲剧种逐年增加。如来自山西的锣鼓杂戏《铜雀台》、河东线腔《义女情》、高跷竹马戏《三英战吕布》等地域小剧种及其代表剧目的演出,就曾陷入濒危境地。

除此以外,“戏种市场需求不足”“人才承接断档”也是传统戏曲面临的一大难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戏曲留存资料——传播媒介的薄弱。

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在现代社会常起到高效率、精准的传承效果,不过,此前有专家就曾介绍,老一辈艺术家的珍贵影像大多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录制,多以胶片、磁带为存储介质,由于时间推移,已出现褪色、划痕、噪点等视听问题。这些问题或也导致了传承与学习的困难。

定制一个时间胶囊仓

此次在小年夜戏曲直播,或者更早前在张国荣演唱会直播里出现并应用过的AI修复技术,就为传统戏曲定制了一个时间胶囊仓,这个时间胶囊仓每每在日后的时光里被挖出来,或许就能解决一些上述问题。

小年夜直播呈现了AI修复后珍贵的戏曲剧目片段合辑。据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算法研究员刘恩雨介绍,AI修复是对现存戏曲资料进行画质和声音上的修复,在介绍中,刘恩雨反复强调的是“不敢自由发挥”“要尊重历史”。

其实,“不敢自由发挥”“要尊重历史”用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扩展媒体中心负责人、国际标准专家许晓中的话来说,就是“修旧如旧”。“‘修旧如旧’并不是简单进行一些基于AI智能的处理,而是针对戏曲素材里涉传统文化的内容时,不仅要提升它的清晰度、修复它的残缺与损坏,也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去追求被修复作品所处的年代感与时代感。”

比如,遇到现存黑白的戏曲视频资料,团队在修复前会找到专业的行业人士来聊,“衣服颜色应该是怎样的”“颜色是否契合人物性格”。每一帧的修复中,都应该尊重历史;有时单个画面完全没有细节的话,就得从前后画面去学习这一帧应该呈现什么模样,年代越久远,修复难度也将越大。

更难的是,不少现存戏曲还拍摄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且多以胶片、磁带为存储介质。这些影像的分辨率极低,还涉及到频繁的场景切换、灯光变化,也对AI算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场景转换、灯光变化对戏曲舞台影响最大的是人脸与服装的呈现。在这些方面的修复中,AI算法帮了大忙。比如在修复人脸时,团队就特别关注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动一静——这些都是戏曲中表意人物情绪的重要语汇。

针对这些部分,基于自研的人脸修复的模型,团队利用人脸检测、人脸修复和一些融合模块来达到恢复演员神态的目的。

目前,除了直播中出现的河北梆子《宝莲灯》、京剧《雁荡山》、豫剧《花木兰》、昆曲《牡丹亭》、京剧《彩楼配》以外,包括《逍遥津》、《九江口》《天仙配》等总共已有近50部经典影像片段已实现了AI修复。

而另一种此次直播中展示的6DoF视频技术,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传承问题,为戏曲教学、研究等呈现立体、多维的细节。

据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算法研究员刘恩雨在直播中解读,6DoF是指6自由度视频技术或体积视频,用户除了能看周围360度的场景,还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位移,自由选择自己的视角进行观看,这无疑是利于戏曲教学的。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戏曲行业专家学者、腾讯公司围绕“数字技术如何助力中国戏曲文化焕新”召开了专项研讨会。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创作层面来说,数字技术可以利用灯光、建筑本身幻化出许多传统舞美技术无法实现的场景,高真实度的渲染使现实和虚拟世界完美融合,这无疑将成为未来舞台演出的探索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能为戏曲版权问题提供解决方法,腾讯SSV探元数字文化开放平台结合公司cpsp版权保护技术、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建立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库。

    两年前,腾讯已经成立了数字文化实验室,目前已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数字藏经洞等项目,同时也正在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国家博物馆全球接力、四川三星堆数字化等项目。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表示,文化遗产一直面临着保护难传承难的问题,实验室希望通过数字科技不仅能够永久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而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戏曲焕新”是造一个时间胶囊,让一出出经典戏曲高清永留存,也让年轻人以便捷化、国潮化的方式了解戏曲、爱上戏曲、传播戏曲。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