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临沂|五年等待期为城市留白,“预留地”新政释放啥信号?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5-28 5.3万

高松 临沂报道


拆迁补偿地“让步”公共空间建设、适当减少住宅用地供地规模、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城中村改造用地、打造高品质住宅……5月14日,临沂市重磅推出“预留地”新政,2905亩建设预留用地在5年“等待期”后再研究如何开发。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城市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探讨也在临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么,“预留地”新政到底是咋回事?该项新政将如何实施?未来,这项新政将给临沂市的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拆迁补偿地块成“预留地”

五年以后再研究如何开发

这场探讨始于5月14日临沂主城区房地产用地情况汇报会。

据媒体报道,临沂市委书记任刚在听取过程中指出,临沂市稳定房地产市场,必须从发展房地产增加财政收入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方面就是减少土地供应,对主城区已拆迁补偿的部分地块,要变更为建设预留地,作为绿荫停车用地、生态用地,5年后再启动,再研究决定如何开发,为城市发展多预留公共空间。

7天后,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式发布主城区建设预留用地公告,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高铁片区等37宗2905亩已完成拆迁补偿的土地划为建设预留用地,5年后再研究决定开发。其中,河东区共预留出1130亩土地,是面积最大的区域。

一时之间,全城目光聚焦在“预留地”这个略显陌生的字眼上。然而,“预留地”并非首次出现。5月1日,任刚在调研中心城区重点城建交通项目时就曾提出过“预留地”。

任刚强调,房地产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品质的、让群众满意的城市建设,对已经拆迁的地块,不能现在全都搞开发,要占下地、栽上树、停上车,更多地变为生态绿地、功能用地,变为建设预留地,5至10年后再开发,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公共空间,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摄影/李嘉骏

同时,临沂市要用好生态绿化,把绿化作为融合城市功能、预留城市空间的载体,今明两年把老城区作为重中之重,兰山要实施“疏朗行动”,和城市更新相结合,加大“绿地+停车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片林生态”的建设力度,降低建筑、人口、车辆密度,保持老城风格,与新区相得益彰。

调节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

预留出城市发展弹性空间

到底什么是“预留地”?

“(2905亩土地)这个范围是由主城各片区根据自身5年发展规划制定上报的。”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科负责人王海华介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临沂这批预留用地属于一种功能性留白用地,它不同于北京、青岛等地曾出台的城市发展战略留白用地政策,在规划期内“冻结”部分土地,不予启用。

“这些地块不是不用,而是在预留期间主要用于绿化,比如建设林荫停车场、公园、种植苗圃等,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留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王海华表示。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公告中特别提到,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还不够完善。

“原本这些全部完成拆迁补偿的土地都将用于房地产开发使用,现在从中拿出五分之一土地用于公共空间建设,一方面调节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另一方面也是给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出更多弹性空间。”王海华说。

临沂大学商学院教授朱建成对此表达了认同。“观察当下房地产市场,现有供给量完全能满足市民购房需求。适当减少住宅用地供地规模,是政府对市场情形的一种准确预判,促使土地供应更加平衡。”在他看来,将这部分预留地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服务生态发展和民生工程,对市民来说也是一种利好。

“下楼遛娃有小公园,周边有菜市场、医院,这对我们生活都非常便捷。城市功能提升后,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舒适度也就提高了。”临沂市民范女士说。

那剩余五分之四的土地该何去何从?任刚强调,对已出让或计划出让的用地,首先抓住房保障,围绕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结构,围绕满足少数改善性住房需求,重点建设高品质住宅。

显而易见,这部分地块主要奔着让市民“有房住”和“住好房”而去。今年2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临沂市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临沂在老旧片区综合改造工程中,要以政府为主体,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通过“新建、改建、纳管”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渠道。

五年时间为城市谋篇布局

“预留地”助力高质量发展

“每一位市民都非常关心城市的建设,将来能多一些公园、绿地,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临沂市民马女士说,城市多预留出些空间,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朱建成感慨如今的城市发展迅速且复杂,预留用地的规划相当于给城市留出“缓冲地”,给予这座城市更多观望与思考的时间。

“当一座城市提升品质,提高生活品味,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素质的增强,城市升级之道就在其中。”朱建成认为,临沂“六河贯通,八水绕城”,生态资源是全省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将这部分预留地用于绿化生态、公共空间建设,相信人们对这座城市会有更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摄影/董淑敏

“为了民生、基础建设,围绕产业的留白,这种留白给未来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发展留足空间。”山东省建筑设计大师王启成认为,这也会使城市发展更有韧性,临沂更有特色。

如今,一场关于城市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讨论在临沂市掀起热潮。“5年后,这部分预留用地的使用仍将围绕人民需求,再规划布局成商业服务业、养老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或者承接重要产业项目、建设工业强市。”王海华说。

据了解,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决定科学统筹土地供应,合理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重点民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不断完善功能配套建设,让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城市发展的本色与底色。

在城市发展的纵向时间轴上,5年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跨度,但足够一座城市厘清思路。那场汇报会上,临沂市委书记任刚曾强调,必须靠发展实体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更加鲜明地叫响“工业强市”,更大力度推进先进工业,支撑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临沂市以打造山东省对接长三角门户、国际商贸物流枢纽、滨水宜居文化名城为目标,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提能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三大行动,建设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

如今,临沂市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破题起势、低空经济蓄势待发……“预留地”将进一步助力临沂市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高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