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父亲张廷珍的画像,张连富的手颤巍巍地抖动起来,他喊着“爹”,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来。
林宇辉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画下的第几幅烈士画像。烈士容貌重现,也让一对父子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团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张连富取到父亲画像
79岁第一次“见到”父亲
7月31日,为了迎接烈士张廷珍的画像,张连富和弟弟张立华从滨州前往济南。这是79岁的张连富第一次“见到”父亲张廷珍。
过去,关于父亲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一张《烈士证明书》上。
这些年,张连富反复核实,整理出父亲的一生。父亲张廷珍出生在滨州沾化区富源街道办事处东张王村。1945年,他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时,他是渤海军区四分区警备团一营二连战士,1947年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十纵特务团一营二连,渡江南下后整编为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第二四六团一营二连七班。
在张连富记忆中,身边的人都告诉他父亲是个英雄。张廷珍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曾担任过副班长,班长,机枪射手。1949年8月,张廷珍牺牲于福建厦门。
母亲没能等到父亲回来
“等全国解放了,我等你回来。”这是张廷珍离家时,妻子对他的承诺。那一年,她才28岁,带着三个孩子,小儿子张连富当时不过9个月大。然而,她等了一辈子都未能等到丈夫归来,最终在65岁时抱憾离世。
寻找父亲
“我不在了,你将来无论如何要找到你父亲的遗骸。”这是母亲留给张连富最后的嘱托。
为了寻找父亲,张连富去过福建很多次。他还在福建住了三个月,到过厦门,从厦门到建瓯,又到过南平和福州,最后根据父亲战友提供的线索来到大夫岭。但他在大夫岭只找到一座无名烈士墓碑,并没有父亲的确切信息。
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到了厦门烈士陵园,相关部门于烈士纪念墙上刻上了张廷珍的名字。
那一天,张连富站在父亲牺牲的地方,忍不住嚎啕大哭。“就像见到父亲一样。”他捧回几抔土,带回了老家。那片土地上,曾留下过父亲的足迹。
这些年,张连富仍在继续寻找父亲的遗骸。但自己已经到了79岁的年纪,他担心有生之年难以完成母亲的心愿。
为父亲画像
多年来,张连富梦寐以求的是,能够有一张父亲的遗像。
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张廷珍曾让本村的支前民工给家里捎回来一张照片、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章,还有一条白色毛巾。但是很遗憾,经过兵荒马乱,墙倒屋塌,照片没能保留下来。张廷珍兄弟姊妹五人,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均早已病故。能记住父亲样子的人,逐渐离去。
曾经是文艺工作者的张连富尝试过自己画一张父亲的画像,可他在动笔时,内心总是很难过,画画无法继续。
林宇辉为烈士画像
去年八一建军节,张连富到济南市长清区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祭拜父亲时,通过媒体推荐,他联系了“神笔警探”林宇辉,希望林宇辉能重现父亲的样貌。
“烈士没有留下照片,这让画像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林宇辉说,“我通过子女的照片来分析,三个子女的相貌特征基本一致,都是长脸型,长得比较端庄。我从中提炼出主要特征,绘制了张廷珍烈士的画像。”
79岁的张连富看着画像上年轻的父亲
张连富仔仔细细地瞧着画像上的父亲,再一次泣不成声。父亲那样年轻,身着军装,面容坚毅,仿佛注视着远方。
拿到画像,张连富还有个心愿,他希望再去老战士纪念广场祭拜时,将父亲的画像贴上。他相信,自会有后人记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记者 李静 见习记者 刘志坤 实习生 刘子涵)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