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县域卫生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县域内就诊率达90%,乡村两级诊疗量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60%左右,基层“守门人”作用有效发挥……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站在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的战略高度,立足县域经济强、发展程度高、人口基数大等地域特点,综合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村庄规划优化、人口结构演变等时代要素,以“优、通、融、活”为着力点,强化投入、改革创新,加快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着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小病不出村
基层就医“一刻达”
“环境好了,设备也多了,一些病不用去医院里,在家门口就能看好。”潍坊市寿光市洛城街道尧水社区居民王景常说,这些年,卫生室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走进洛城街道尧水社区卫生室,窗明几净,检验室、治疗室、中医阁等功能科室设置齐全。心电图、血常规等一些基础检查在卫生室就能完成,检验结果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共享县级卫生专家资源。
在寿光,像尧水社区这样的卫生室已有429处。近年来,该市以高水平建设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为契机,聚焦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这一核心,创新推行基层卫生发展均衡化、医防融合化、镇村一体化、诊疗数字化“四位一体”集成改革,百姓就医“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正在成为现实,群众县域就诊率超92%、看病就医满意度达97.33%。
寿光是山东省优化供给、推进县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工作的一个缩影。
针对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传统布局深刻变化的乡村现状,山东省坚持分区分类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增强资源配置有效性。一方面,强县级龙头,全省78家县(市)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55%以上的县(市)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甲等水平,6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同时,提乡级能力,全省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156家,服务人口1万人以上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45%以上达到推荐标准。2/3的乡镇卫生院和1/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二级以下手术,超过一半的卫生院配备了16排以上CT设备,优村级布局,以2.5公里为服务半径梯度布局村级服务资源,逐步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公益特色鲜明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专家随时见
上联下通“看好病”
不久前,菏泽市成武县冯楼村村民李铭(化名)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
他在凌晨3点多因剧烈胸痛醒来后赶到冯楼村中心卫生室,值班医生第一时间为其做心电图并同步上传至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不到2分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结果传来。
4:37,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冯楼村中心卫生室,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同步启动急症介入手术流程。不久后,堵塞的血管被开通,李铭转危为安。
李铭的幸运,源自成武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成武县成立由县人民医院牵头、13家镇街卫生院与246处村卫生室参与的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建成统一的医学检验、心电诊断、影像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物资供应、中心药房八大业务支持中心,在专家资源下沉、疑难杂症诊疗、药品供应保障、双向转诊、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加速上下贯通;同时,对外积极对接省内、全国知名医院,在新技术、新项目方面开展合作,邀请专家常驻县医院开展诊疗工作,真正实现以医共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难之“痛”。
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持续深化医改的一道必答题。成武县纵深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是山东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案例。
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效赋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山东省加强上下联通,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梯次帮扶机制,每年选派1万名医务人员驻点帮扶,全国首创提出“业务院长”做法,累计选派2100余名优秀业务骨干下沉基层,驻点两年帮扶薄弱卫生院;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完善县域医疗协作体系;加强医药联动保障,创新开展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药品品种数量平均增加10%,药品配送时间缩短近1天,让医疗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地区下沉。
治病到防病
当好健康“守门人”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病情,比如粉色代表高血压,通过颜色标识,我们能精准定位到居民家中去,更好地上门随访,做好健康指导和教育,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在潍坊市寿光市,一份“智慧健康地图”,让家庭医生可以准确了解辖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人口组成、患病信息和健康状况。
据悉,“智慧健康地图”是一张涵盖老百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数据图,归集公安、国土等多个部门数据。依托“智慧健康地图”,寿光从2022年开始单病种群体管理工作试点,同时,以“三高六病”为切入点,针对60种重点疾病形成从筛查、诊断到康复的全过程服务清单。
“健康档案有人管理、健康生活有人提醒、健康咨询有人回应”,智慧健康地图的应用,生动实践着山东省“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的布局。
为充分发挥基层功能优势,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山东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提出“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依托重点疾病防治实现体系融合,建设“三高中心”“三高基地”“三高之家”2万余家,一体化管理患者突破200万,医院、疾控和基层机构深度融合,慢性病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逐步形成。
八部门印发方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全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35万个,2024年上半年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到60.23%、83.63%。探索实施“健康积分”、医防融合全科流程改造和“十公开”,2000多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和可自助体检、上传数据的健康驿站。开展送家庭医生服务“四进”活动,累计进机关、企事业单位2万次,覆盖130万人次。
深入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县(市)全部建成健康信息平台,并与国家、省、市平台和辖区机构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智慧化建设,推动看病就医“一卡通行”、线上线下“一体协同”、医疗服务“一码监管”。全面建成基础资源、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四大资源库并实现共享,136个县(市、区)全部向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
村医有身份
释放发展“原动力”
作为一名扎根乡村服务30多年的乡医,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卫生室戴文龙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大伯集村党支部委员。
这不仅让他多了一份收入,更是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
针对村医待遇低留不住人的问题,宁阳县创新引育留用乡村医生机制,将村医纳入村后备干部培养,成熟的兼任村“两委”干部,有效稳定了乡医队伍。同时,推行“乡聘村用”,带编招聘医学院校应届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同时返聘退休医生,缓解乡医短缺问题。
乡村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坚实网底。近年来,山东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创新提出建立新时代乡村医生职业化转型机制、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保活并重发展机制、村卫生室公益性运行机制“三大新机制”。出台全省首个基层卫生人才专项文件,有针对性地提出“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强力激活基层机构发展动力。
当前,山东基层卫生高级岗设置比例提高至20%,10035名基层卫生人员取得基层卫生高级职称。
关于村医“身份”的改革探索,在制度上打开了上升通道,成为破解村医招不进、留不住难题的有益尝试。与此同时,山东强化基层机构建设发展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和市级政府统筹责任落实。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每年一核、动态调整。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给予运行补助,采取集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健全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并开通医保联网结算,开通及运维费用由县级财政承担,有利于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苏建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