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00后”新农人山万民:有干劲闯劲,种地更有“科技范”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6-24 306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 通讯员 李超 魏丹慧

麦收时节,山东嘉祥县马村镇万民精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弥漫着淡淡麦香,齐腰高的麦秆上,饱满的麦粒将麦壳撑得鼓胀,微风吹过,漾起金色的麦浪。

头戴草帽,脚踩布鞋,手掌抚过麦穗,指缝间便沾上了细小的麦粉,山万民瘦削的脸庞浮现喜悦之情,“今年又会是个好收成!”

有干劲,种地“小白”成了“老把式”

山万民是一名“00后”新农人,2002年出生的他已在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几个年头,言谈举止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稳重。

山万民的父亲山保领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农忙时节,山万民也会去田里帮父亲干活。起早贪黑,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瞅着粮食丰收入库的那一刻,全家人有满满的成就感和稳稳的踏实感。耳濡目染,下学后的山万民冒出在家种田的想法,“我经常关注农业方面的新闻,了解到国家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机械化、智能化,外面也有一大批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在农业领域干出了一番事业。”

“我把想法跟父亲一说,就遭到了严厉拒绝。”山万民回忆说,在父亲的思想观念中,年轻人就应该去大城市开阔眼界,而不是在家种田,说出去会被别人笑话。

“等他的一腔热情降了温,自然而然就会放弃。”山保领说,自己在黄土地上打拼了一辈子,知道其中的艰辛和不易,让孩子再干老本行,心有不甘。但在儿子的坚持下,山保领最终“服了软”。

“虽然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闲暇时也会帮父亲干点活,但实际下田的次数很少,还是缺乏实践经验。”山万民笑称自己是从一个“小白”开始学习,父亲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为了把农业相关的技术知识吃透,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在电脑上观看农业节目、专研农业书籍,从粮食种植生产培训,到农机作业培训,只要是当地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知识培训,他都踊跃参与,一场不落。

期间,山万民“驯服”了家里的老式农机具,熟练掌握了驾驶技术,成了田地里不折不扣的“农把式”。对于田间地头的农业知识也是张口就来,已然从“农业小白”蜕变成一名经验丰富的“新农人”。

有闯劲,农田有了“科技范”

初生牛犊不怕虎。山万民的身上,既传承着“汗滴禾下土”的勤勉,也涌动着“科技平山海”的锐气。

“你看,这麦穗多饱满,有了智能农机的助力,庄稼长势就是不一样。”掐下一株麦穗,山万民向记者夸耀。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头脑灵活的山万民在国家农机政策补贴的支持下,筹集资金陆续购买了智能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还为这些“大家伙”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过去人工驾驶播种机总会有‘蛇形走位’,现在每行秧苗都像用尺子量过一样直,最重要的是,播种机可实时分析地块肥力差异,动态调整播种密度。”

采用测土配肥技术,给农田“把脉问诊”,地力得以显著提高;铺设滴灌管道,水肥一体化技术激活农田“毛细血管”,节水又增产;使用无人植保机开展“一喷三防”,病虫害管理更科学,省时又省力……如今,在山万民的4000亩种植基地里,“数字基因”正悄然萌发。

“我们正在上马一套玉米穗烘干生产线,可大大降低玉米粒破损率,实现减损增效,同时玉米芯可以加工成宠物垫料,将一颗玉米‘吃干榨净’。”今年,山万民又有了新“动作”。

“父辈们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更多是在管理田,随着农业智能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觉得‘西装革履也能种好地’。”山万民经常拍些在田间忙碌的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很多网友关注,“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现在的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年轻人有干劲有闯劲,不佩服不行!”如今,山保领对儿子也不吝赞美之词。

责任编辑:李腾

李从伟

关注身边事,传递真善美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