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张岚:长歌颂沂蒙,永续传承的精神长河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6-24 111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临沂市以文学之名启动“沂蒙精神代代传——长歌颂沂蒙”主题创作工程,6月23日,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岚表示,沂蒙大地孕育的作家群体,始终以赤子之心书写着这片土地的魂与梦,构建起蔚为壮观的“沂蒙精神文学谱系”。

作家深入一线进行采风创作

在灿若星辰的沂蒙作家作品中,书写沂蒙精神的作品有著名作家李存葆的《沂蒙九章》,近年来活跃于文坛的知名作家厉彦林的《沂蒙壮歌》,从沂蒙走出去的作家杨文学的《百年沂蒙》《沂蒙山小调》《沂蒙长风》《叩拜沂蒙》等系列作品使书写沂蒙精神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临沂本土作家的作品也是可圈可点:市作协副主席魏然森的长篇报告文学《乐群记》,市作协副主席鲁冰的儿童文学《战鸽快飞》《小推车、吱呦呦》,省签约作家张一涵的《大爱无疆》《天下无孤》,省自然作协副主席冯连伟的长篇报告文学《见证》《沂蒙之水》,高文前的长篇小说《青烟》,市作协原副主席刘晓峰的长篇报告文学《祊河做证》,陈克锋的《父亲的汪家庄》《母亲的北京城》《俺的北漂史》等作品,都是弘扬沂蒙精神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大地与血液的双重馈赠。临沂作家的创作力源于脚下大地的历史馈赠,还有血脉深处的沂蒙精神的文化基因。

作家深入一线进行采风创作

此外,沂蒙精神虽根植于临沂,其光芒却照耀神州。近年来,众多著名作家走进沂蒙,用异乡者的眼睛发现新的精神矿脉。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走进沂蒙并写下了《天蒙山的虚与实》一文,令人目一新。

2021年,临沂市作协组织了一次“重返沂蒙山,重走红嫂路”文学主题采风活动,来自全国的20余位作家创作出了多篇作品,部分作品在《解放军报》等刊发,引起较好反响。“这些跨地域文学的艺术实践,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沂蒙精神无限丰富的色彩层次。当外来创作者与本土文化深度对话,产生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精神的再生与增值。”张岚在采访中表示,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回音壁,又是时代的助推器。沂蒙主题创作如同一面双面镜,既映照来路,更照亮前程。

正是这种对大地与历史的虔诚叩拜,使临沂作家笔下的沂蒙精神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生命的鲜活度。当回望沂蒙的现代化进程——从革命老区到“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的蝶变,从“四塞之崮”到乡村振兴样板的跨越——文学始终在场。如杨文学的《苍山三农》记录的三十万菜农下江南打造“长三角菜篮子”的壮举,正是沂蒙人“不找市长找市场”的改革勇气的生动写照,而这种勇气,恰是战争年代“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沂蒙精神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它发源于历史的群山,汇聚无数细流,终成滋养民族精神的大川。八十年前,先辈们用鲜血浇灌出自由之花;八十年后,作家们以文学重访精神原乡,既是为历史树碑,更是为未来铸魂。

“当刀郎的歌声在奥体中心响起,当游客在红嫂灶前品尝鸡汤,当九间棚的金银花开满山野,当《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被千万抖音传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沂蒙红色记忆的复苏,更是精神血脉的搏动沂蒙。”张岚表示,临沂作家愿继续做这条精神长河的守护者与疏浚人,以生生不息的创作,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姜曼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