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发,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我国虽未形成稳定疫源地,但境外输入病例时有发生,输入引发本地疫情的风险不容小觑,尤其是夏秋季节。
登革热主要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或动物后,再叮咬健康人,病毒就会传播开来。此外,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
登革热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多数病例病情较轻,少数为重症,会有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等表现。
老年人、妊娠晚期孕妇、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者、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以及二次感染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较高,需格外注意防护。
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防蚊灭蚊。要清除各类积水,像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容易积水的容器,及时倒掉积水并定期清洗。水生植物勤换水,翻盆倒罐,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减少伊蚊滋生地。疫情高风险地区,家里可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流行季清晨和傍晚外出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在皮肤上涂抹蚊虫驱避剂。
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如发热、全身疼痛等,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2周内的旅居史。目前全球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我国也无上市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要大家群防群控,做好防蚊灭蚊,就能有效防控登革热。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绍强 供稿,贺照阳 通讯员 刘祥征 整理报道)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