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唯
每年7月21日被称为“国际垃圾食品日”(National Junk Food Day)。这一节日最早源于西方,起初只是给人们一个“无罪吃一次”高脂高糖高盐食品的契机。据资料显示,该节日可追溯至20世纪末,由某些饮食社群推动,旨在让人们每年能有一次放纵饮食的机会,不过其确切起源已难以考证。
到底什么是“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 这一说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来描述那些营养密度低、热量却很高的食品,像炸鸡、薯条、碳酸饮料等都在此列。这类食品普遍具有高脂、高糖、高盐、高热量的特征,并且严重缺乏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还记得一份号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吗?名单列举了油炸、烧烤、方便面、罐头、冷冻甜点、加工肉类、碳酸饮料、腌制食品、奶油制品、蜜饯类这十种食品为垃圾食品。尽管“名单”曾经被各种解读,“垃圾食品”一词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上从未正式发布过“十大垃圾食品”名单,也早被官方亲自辟谣。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主任Peter Ben Embarek曾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地将所有加工食品或快餐都归为 “垃圾食品”。一些加工食品不仅能提供必要营养,还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完全可以纳入健康、均衡的饮食体系当中。
国内不见“垃圾食品日”促销
当外国快餐店为"垃圾食品日"进行打折营销时,在国内市场,记者发现快餐、零食、奶茶等品牌,并未借“垃圾食品日”开展促销活动。这背后,与中国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健康饮食”“体重管理”等宏观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自2020年起,我国推行“制止餐饮浪费”行动,这与减少垃圾食品摄入的理念不谋而合;2021年《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的节俭意识。在此政策驱动下,企业转向开发可持续的余量食品处理模式——例如肯德基在北京20家门店设立“食物驿站”,将未售出的原味鸡、薯饼等余量食物经密封包装后免费提供给市民,既避免浪费又规避了“促销高热量食品”的争议。
2025年公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食品标识不得以欺骗、误导、夸大等方式作虚假描述;同步实施的新《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更强制要求营养成分表增加糖含量标示,并严格限定“无糖”标准为≤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然而部分企业仍顶风违规,2023年上海山姆会员店销售的玉米须茶,在标签中宣称“无糖”,但实测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79.4g/100g,且未拆分标示糖分具体含量,故意利用“碳水化合物”总量标注规避强制性要求。该行为同时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标签新规,最终被上海市监局罚款10万元并责令整改。
放纵背后的健康隐患
虽说“国际垃圾食品日”倡导人们偶尔放纵一次,但据《自然·代谢》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健康的人在5天时间内连续摄入高热量饮食,就会引发肝脏堆积脂肪,并扰乱大脑胰岛素作用,这些影响在停止高热量饮食后仍持续存在。这意味着,只要有一阵子“贪吃”,大脑就会长时间保持负面的胰岛素反应,为肥胖发生埋下隐患。
长期高盐高糖饮食,更是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公共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
理性应对“垃圾食品日”
在中国,今年的“国际垃圾食品日”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与实践意义。专家建议,人们可以偶尔享受一顿快餐,但更关键的是,在放纵之后要迅速回归健康生活。国家营养学会等机构一直强调,健康饮食应涵盖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偶尔品尝甜点、炸物并无大碍,重点在于控制食用份量与频次。
与此同时,中国的健康体重管理政策正从宏观层面,逐步深入到消费引导领域。学校、单位、公共场所加大健康饮食宣传力度,食品标签监管愈发严格,产业界也在积极推动低糖、低脂、低盐产品的创新研发。这种趋势意味着,在庆祝相关节日时,必须注重健康搭配,否则将与国家的健康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