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段U型渠完成混凝土浇筑,困扰威海市文登区侯家镇侯家村十余户村民多年的雨季家中进水难题彻底成为历史。这项以“以工代赈”模式推进的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不仅疏通了村庄“血管”,更让村民在家门口用劳动浇灌出安居乐业的希望。
“以前只要下大雨,院里积水能漫过脚踝,半夜都得起来舀水!”侯家村村民陈先生指着门前新修的排水渠感慨。他所在的房屋因地势低洼、原有土渠淤塞严重,每逢汛期便倒灌入户。今年初,该村成功申报以工代赈项目,将全长628米的排水沟砌筑列在其中,采取了“政府供料+村民出工”的方式实施。村干部谈起村头的这条水渠也是感慨道:“水渠修好了,乡亲们再不怕家里进水!村民在自家门口出力挣钱,腰包鼓了,心也齐了。”
目前,文登区2025年侯家镇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以工代赈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该项目争取中央预算资金400万元,拟在侯家镇侯家村、时家滩村2个村庄开展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以工代赈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吸纳本村及周边劳动力178人,发放劳务报酬69万元。近期,文登区发改局又成功提报2025年宋村镇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以工代赈项目和泽库镇城乡融合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项目,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刺激就业,提升村镇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修路两手抓、务工务农两不误”。
一条水渠,两头牵着民生冷暖。以工代赈在此刻展现出超越工程本身的意义——当村民从水患的承受者变为家园的建造者,汗水冲刷的不仅是淤泥,更是“等靠要”的旧观念。如今,新渠两岸的玉米苗在春雨中舒展枝叶,而比庄稼长势更喜人的,是村民脸上再无惧色的从容笑容。(董泽章 李玉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