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家暴致人死亡,到底谁在作看客?

视点 昨天07:41 8378

8月24日晚,河北沧州孟村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8月22日,我局接报警,某小区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致受害人刘某某(女,25岁)死亡。接警后,公安机关依法开展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将犯罪嫌疑人金某(男,26岁,系刘某某丈夫)、张某(女,48岁,系金某母亲,涉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抓获,并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经法医检验,刘某某系钝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损伤死亡,未怀有身孕。目前,案件已移交肃宁县公安局异地侦办,公安机关正会同妇女权益保护部门深入调查家暴相关情况。

这则通报并不长,但却让看的人感到很沉重。一名25岁年轻女性,竟命丧丈夫之手,一句“刘某某系钝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损伤死亡”,刺眼又令人胆寒恐惧。面对朝夕相处且共同孕育孩子的妻子,竟然到了要痛下杀手的地步,这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是赤裸裸的禽兽所为。任何理由都掩盖不了此中的恶。事发小区电梯视频显示,多人推着刘某某进入电梯,其中就包括其丈夫金某。视频是无声的,但沉默和冷漠却震耳欲聋。

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这样一起性质极其恶劣手段极其残忍的恶性极端事件,若只是贴上“家暴”的标签,显然过于轻飘飘,“蓄意谋杀”“故意杀人”,或才是对此事最准确的定义。依法从重惩处犯罪,才能告慰逝者、回应公义。

此事确实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因为对恶的一次次忍耐与姑息,导致覆水难收。刘某某姑姑称,此事导火索疑是其给丈夫的第三者打了电话。根据知情人说法,事发时是21号晚上,但刘某某是22号被送去医院的。刘某某身上能明显看出来新伤和旧伤,男方对女方有过家暴行为,甚至结婚不到十天就遭家暴,双方父母对此都知情。被长期家暴、被不平等婚姻所禁锢却依然默默忍受的女子,没有采取有力举措制止家暴的父母家人,甚至事发后男方一家都没有第一时间将受害者送医院,男方的母亲事后还沦为帮凶……受害者的妥协,施害者的共谋,助长了恶,凌迟了善,也让法治与文明也都碎了一地。

此外,通报中那一句“经沧州市公安局指定管辖,此案件移交肃宁县公安局进一步侦办”,也耐人寻味。异地管辖,一般都是为了有效排除阻碍和干扰,保证公正执法和侦查的公信力。一起家庭刑事案件,怎会到了需要启动异地管辖的地步?结合嫌疑人金某系当地检察院编外人员的身份,医院最初出具的疑点重重的“心梗死亡”证明,金某母亲涉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通报内容,以及金某父亲在当地某医院任职的情况,我们愈发确信,异地侦办,不仅是一种程序选择,更是对司法公信的坚决维护。

严惩犯罪者很重要,反思悲剧的生成机制也同样紧迫。该案暴露出当前家暴干预机制中的多处短板,比如,当事人及其家属“把家暴当成家务事”“不把家暴当犯罪”的心态和认知,犯罪嫌疑人父母的纵容和袒护,周围环境对家暴识别不敏感、反应不彻底,甚至连医院这样救死扶伤的场所都存在失守风险。因此推动社会形成对家暴“零容忍”的共识,让法律干预更早、更硬、更有效,便是“现实刚需”。

刘某某曾为爱情降分报考学校,也曾满怀期待地经营家庭、疼爱孩子,但她选择的爱人,却并没有成为她的依靠。而这温柔愿景与残酷结局之间的强烈反差,也提醒所有人:表象并不等于真相,我们与恶的距离,也并不遥远,其很可能就潜伏于日常之中。还有多少恶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这叩问的是社会之责。

消失的“她”,再也等不到岁月静好。但每一个“她”,都不该成为沉默的牺牲品。

(作者:王彬,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