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梁忠祥:返乡创业,用科技反哺家乡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05 159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保珠 通讯员 乔伟

从科研岗位,到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养殖大棚,成武返乡创业者梁忠祥利用科研知识,科学养殖,这一年不断试验突破,让养殖的蝎子成活率从30%到60%,突破盈亏点,这让他更加有信心走下去,带领村民闯出一片致富的新天地。

近日,记者在成武县白浮图镇蝎子养殖基地见到梁忠祥,黝黑发亮的脸庞很难想象他与科研实验室里的硕士科研人员联系起来,他为什么选择返乡创业养殖蝎子呢?其中又有哪些故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梁国祥进行了采访。

在科研当中与蝎子“结缘”

2017年,梁忠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拿到硕士研究生学历,专注于动物疫苗与佐剂的研究。参加工作后,他一直从事中药活性物质的深度研发与应用研究,并结合传统佐剂与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动物用佐剂,包括水性佐剂和油乳佐剂。

2020年,梁忠祥加入河北安国市德盛药业有限公司,开始进行中药材原料的深度开发。“在深入研究中药材原料时,开始接触到蝎子,更确切的说是从蝎子身上提出蝎毒作为中药原料,”梁忠祥说,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成果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考虑到提取蝎毒需要大量蝎子,为保障供给公司的蝎子质量和数量,这也让公司决定筹建蝎子养殖基地,并让他来负责,“当时建设蝎子养殖基地选址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安国市本地,一个是成武老家,领导尊重了我的选择。”

2024年6月份,成武万生农业成立开始运营,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项目已建成2500多平方米的立体化养殖车间,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了垂直空间的高效利用,极大提升了单位面积养殖数量与效益。1000多平方米的副产品采集加工车间,将配备先进设备,对蝎毒、虫蜕、虫沙等副产品进行精细采集与加工。

蝎子成活率从30%到60%突破

2024年,当时筹建虫类中药养殖项目,其中有蝎子、黄粉虫、蟋蟀、家蚕、守宫、水蛭、蜘蛛等特色虫类的规模化养殖,将虫类资源转化为高价值的中药、食品及保健品。

“这是一条产业链条的养殖模式,养殖黄粉虫、水蛭等昆虫,都是为蝎子准备的‘饲料’,”梁忠祥说,饲料的质量会影响到蝎子的成活率,蝎子的存活率决定了受益和亏损,蝎子存活率能达到50%以上,就可以实现盈利,“决定蝎子成活率有多种元素,饲料、管理、温度等多个方面。”

梁忠祥告诉记者,他们开始大棚养殖蝎子,蝎子的成活率在30%左右,这一现实数据让他感到一身冷汗,让他也清醒的认识到蝎子在科学实验室与大棚规模养殖的不同,面对困难,就要找解决方法,依靠公司科研实验室,查资料,问老师,不断琢磨在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蝎子的成活率从30%已达到60%,今年年底蝎子成活率有望达到80%以上。

普通农民养殖蝎子也有窍门

针对普通农民如何养殖蝎子,梁忠祥认为只要掌握养殖技术和方法,并不难,在农村只要能腾出两间房子、100平方米空间,就可以进行养殖蝎子。

在养殖蝎子过程中,梁忠祥说主要是如何保证蝎子的成活率,如果放任不管,最后一个蝎子都不会剩下,因为蝎子它们会互相蚕食掉同伴,特别是在蝎子蜕变过程中。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温度,养殖蝎子需要常年保持三十度以上温度,平时三十四左右温度即可,在蝎子蜕变时温度需要三十六七度左右。

梁忠祥说,现在附近有二三十家农户开始找到他,询问蝎子养殖的事情,“凡是愿意学养殖的,我们都免费教给他们技术,并协助农户建设养殖场。”

据介绍,在收益模式与保障上,成武万生农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技术赋能方面,专业技术团队为农户提供系统养殖技术培训,并实地指导;种苗饲料扶持上,提供优质种苗,给予价格优惠,研发专用饲料并配送,实施补贴政策;回收销售托底,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以高于市场价回收,构建销售网络,提升产品附加值。

梁忠祥对蝎子养殖非常有信心,他说未来可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创造200个左右新增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返乡,带动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王保珠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