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0年的军礼!淄博97岁抗战老兵观看阅兵式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06 110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原雪 张晓光

颤巍巍的军礼,横跨了80年。

97岁的抗战老兵张有贵坐在电视机前,注视着眼前的盛大阅兵式。他身穿军装,胸前挂满勋章,手中紧紧攥着一本装满战友照片的相册。天安门前无数铿锵有力的步伐共同组成的盛世回响,在张有贵心中不断激荡起八十年前的峥嵘岁月。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无数像张有贵这样的老战士早早守候在荧屏前,等待着阅兵式的开始。

刻骨铭心的战争岁月

不到5点钟,位于淄博博山一所简朴的民居内,年过九旬的张有贵早早起床,换上了整洁如新的老式军装,从衣柜深处掏出一个珍藏许久的铁盒,嶙峋的双手一遍遍抚摸着着里面略显斑驳的证件和早已泛黄的几枚徽章,指尖在一张张战友的老照片上停留。

他不时抬起头,目光紧紧盯着墙上的钟表,反复向女儿张莲询问“快开始了吧?”张莲说,这是父亲今天第六次问自己。

今天的日子,对于张有贵而言意义非凡。

上午9点,阅兵开始,国歌奏响。张有贵在家人的搀扶下站起身,努力挺直微驼的脊背,颤抖着举起右手,对着画面中的国旗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个军礼跨越了八十年的烽火硝烟,承载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80年前,战火纷飞,战争带来饥饿与侵略者的欺凌始终伴随着张有贵的童年时光。“那时候家里穷,有时候饿到上街讨饭,路上和火车站到处都是日本鬼子,逼着人们学日本话,还有带钩子的木棍打人,胳膊上、腿上都是一个一个的血窟窿。”直到194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张有贵在博山山头镇参加了一场“秘密会议”,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八路军,那些振奋人心的话语像一束光,照亮了张有贵晦暗的生活。

“咱们不能一直被小鬼子这么欺负,我要参加八路军,把他们赶出去。”1944年,不到17岁的张有贵加入了八路军博山工人支队,成为队里最年轻的八路军战士。

如今的钢铁洪流

现场隆隆驶过的轰鸣将张有贵从思绪中拉回,地域、空域、水域……多款首次亮相的新式武器,以及无人作战装备、高超声速武器和新型防空反导系统等组成的方队整齐有序通过天安门广场。他望向电视屏幕,记忆再次潮水般涌来。

参军后的张有贵负责保卫淄博矿区的矿山、工厂和铁路,伏击日军的运输车队。“当时的部队设备简陋,炸车都是用自己制作的土炸药,手里就一根步枪,有时候还会卡壳。”张有贵的部队经常在夜里打游击战,打仗时四处都是枪炮声。为了方便战斗,他总把手枪子弹上膛,别在裤腰带上,右手始终勾着手榴弹的引线,随时准备战斗与牺牲。然而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有贵与战友们前赴后继,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曾经的血肉之躯,换来今日的钢铁洪流,这是献给所有捍卫这片土地的先辈们最深情的告慰,“这是我们自己的武器,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武器!” 张有贵感到无比欣慰。

这盛世,我帮你们看到了

直播期间,张有贵的手中一直紧紧攥着一本厚厚的相册,封面上写着:有照片的战友105名,无照片的战友约200名。

张有贵说,这里面很多人在打仗的时候就牺牲了,有些至今失去联系,还有一些人,听说几年前相继去世……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张有贵手中的相册上,斑驳的光影掠过那些年轻的面庞,当铿锵有力的步伐声从天安门广场传来,老人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嘴唇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回忆起战友们,张有贵眼含热泪,翻开相册,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的过往历历在目,老人在每个战友的照片旁都详细认真标注,每个战友都代表着一段并肩作战的时光。“还记得,我们的一个连长宋士卫比我们大20多岁,转业回到河南老家后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取得联系,按照年纪,应该已经不在了,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有他的消息。”翻阅到宋士卫的照片,张有贵长叹一口气。

张有贵说,阅兵式前几天,他特意去了一趟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几个他的战友,还有每一个牺牲在黎明前的战士。

“我对他们说,我们想着你们,人民也都想着你们,现在没有人欺负我们了,我帮你们看到了。”张有贵说。

阅兵接近尾声,张有贵心中的感动却早已跨越时空。

80年前的战火纷飞与如今天安门广场的盛世荣光紧紧相连,那颤抖的军礼里,是一位百岁老兵对战友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恋。

责任编辑:李艳晨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