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材通道到行业引擎,山东港口日照港构建多方共赢产业生态圈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07 154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隋忠伟 通讯员 刘言言


初秋的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港区,海风裹挟着原木的清香,奏响繁忙的生产乐章——5艘满载木材的货轮并肩靠泊,巨型门机精准吊运;木材堆场内,智能理货机器人穿梭作业,运输车辆有序流转;一列载有新西兰辐射松的海铁联运班列鸣笛启程,向着内陆腹地疾驰而去。这组充满动感的画面,正是山东港口日照港木材业务从“物流通道”向“产业引擎”跨越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A类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山东港口日照港拥有6个木材专用泊位、全国规模最大的木材熏蒸库等“硬家底”。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东风,更让这座港口突破传统装卸边界,在深耕腹地、延伸产业链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今年1—7月,山东港口日照港进口原木全国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全国木材进口第一大港的地位愈发稳固,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架起陆海联动桥,让“出海口”直通企业“家门口”

“以前从沿海运木材到甘肃,光中转环节就耗时长、成本高,现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的海铁联运班列直接把货送到园区,省了不少心!”来自甘肃的木材加工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内陆企业的共同心声。

破解内陆地区“无海”的物流困境,山东港口日照港以多式联运为纽带,织密贯通陆海的木材运输网络。依托山东港口内陆港体系,日照港联合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多次深入中西部地区,调研木材市场,拓展原木海铁联运运输通道,联合济南铁路局开通全国首列“新西兰—日照—菏泽/武威”原木海铁联运班列,让国外原木跨越山海直达西北加工基地;携手山东远洋海运集团打通“日照—漳州”“日照—大连”内贸转水航线,实现南北木材资源高效调配。

从“港到港”到“门到门”,山东港口日照港通过“一站式”海铁联运服务,将港口功能延伸至内陆产业集群。如今,越来越多的内陆企业得以共享港口优势,物流成本降低、货源供应稳定的双重红利,正转化为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按下智慧升级键,以科技赋能效率革命

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木材堆场,看不到传统理货员奔波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灵活自如的木材智能理货机器人。“以前,无论严寒酷暑,我们需要在现场每天徒步数万步完成理货任务;现在坐在中控室,通过机器人传输的高清图像,几小时就能搞定。”山东港口日照港三公司岚山库场作业队理货员陈鑫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介绍。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山东港口日照港对智慧港口建设的持续投入。依托5G、AI、区块链等技术,港口打出一套“科技组合拳”:首创全地型远程遥控——木材智能理货机器人,助力理货员轻松完成木材点数、制单等工作;自主研发智能检尺+径级喷码技术,告别多人次、多层级现场检尺的传统模式;建成木材数字化堆场,推动生产管控从“分级指挥”向“可视化集中指挥”转变,协调效率提升30%;搭建区块链木材业务服务平台,打通货物溯源、物流、贸易的信息壁垒。

智慧化升级不仅让作业效率“节节高”,更让木材周转、疏港速度显著提升,为客户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延伸服务产业链,构建“港产园”共赢生态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不仅能卸船、堆存,还能就近在临港加工园处理木材,缺钱了还有供应链金融支持,一条龙服务太省心!”一位长期合作的木材贸易商竖起了大拇指。

从“单一装卸”到“综合服务”,山东港口日照港以“链”式思维重构木材业务生态。联合山东港口物流集团、贸易商、加工企业,打造“港口+物流+贸易+加工+服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木材供应链“端到端”优化;搭建“前港后园”模式,建立“港产园”一体化运营机制,让原木到成品的加工环节在港口周边高效完成,降低企业周转成本;依托“港云仓”平台,首创“木材业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舱单质押融资,打通现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连接通道;联合大连商品交易所推进木材期货交割库建设,为木材产业引入金融“活水”。

如今,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周边,围绕木材产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临港加工园入驻企业不断增多,木材贸易商在此汇聚,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持续完善。一个以港口为核心、多方共赢的木材产业生态圈,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面向未来,山东港口日照港将持续强化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进一步增强木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让木材运输大通道更畅通、产业引擎更强劲,为服务国家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港口力量。

责任编辑:张倩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