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何以“新”

闪电新闻 昨天12:54 1559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

近年来,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持续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一个海上“新”山东傲然屹立于黄渤海之畔。

海上山东何以“新”?把“新”字拆解来看就是“立”“木”“斤”,这三个字既暗含汉字的智慧意涵,更精准诠释了山东在向海图强征程中筑基立本、深耕成林、精细求进的奋进轨迹与卓越成效。

“立”牢根基:稳扎稳打,筑牢发展之基。

“立”,是“立柱架梁”的战略定力,是“固本培元”的生态坚守。

新战略锚定航向,山东立足陆海统筹的独特禀赋,将海洋强省建设纳入全省发展大局统筹谋划。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为海洋经济绘制“导航图”。“跳出山东看海洋”的战略视野,让山东海洋经济不再局限于“一域之海”,而是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抢占先机。2024年,山东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8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立”住了战略方向,才能避免发展“偏航”。

新生态守护底色,山东深知海洋生态是生命线,确立建设清洁海洋、健康海洋、安全海洋、美丽海洋、绿色海洋五大目标。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沿线布局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49家A级旅游景区、66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8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22处文化主题驿站;烟台养马岛实施岸线修复与生态养殖转型,海域水质提升至二类……截至2024年底,山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稳居全国前三,创成6个国家级美丽海湾,“立”牢了生态根基,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山东以“立”为纲,从顶层设计到生态保护,层层夯实海洋发展的“四梁八柱”。

入“木”三分:深耕细作,挖掘多元价值。

新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山东瞄准海洋经济的“高精尖”领域,推动产业从“传统加工”向“高端制造”跨越。

在烟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自主研发的深海半潜式养殖平台“蓝海1号”“长鲸1号”,可在12级飓风中稳定作业,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蓝;

在潍坊,海水淡化产业形成集研发、装备制造、供水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力争今年全市日均淡化规模达到20万吨,为环渤海地区缺水问题提供“海洋方案”。  

这些“从0到1”的突破,是“十年树木”的深耕精神,是“成林成势”的产业追求,让山东海洋新兴产业产值持续增长,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极”。

从“单点突破”到形成“产业森林”。山东以“入木三分”的韧劲,在海洋产业领域多点发力、纵深突破,让“蓝色国土”释放多元价值。

“斤”“斤”计较:以“斤”为尺,精准发力。

新科技突破“卡脖子”,山东把海洋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顶尖创新资源。

“东方航天港”号海上火箭发射船、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等现代海洋领域成果荣登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榜单。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山东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大市场,推动“实验室”与“生产线”无缝对接。

截至2024年,山东拥有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全职驻鲁海洋界院士23人、海洋领域国家杰青50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在海洋生物育种、深海探测、海洋碳汇等关键技术领域,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唯有“斤斤计较”于细节、“精雕细琢”于质量,才能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这是“斤两分明”的精准态度,是“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

“立”住根基,方能行稳;“木”成林势,方显实力;“斤”求精准,方能致远。“立”“木”“斤”三位一体,共同镌刻下“新”的深刻内涵,也勾勒出“海上山东”的崭“新”风貌、全“新”风采。

如今的“海上新山东”,正以向海图强的雄心、深耕细作的耐心、精准施策的细心,在海洋强省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蓝色国土上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

(闪电新闻)

责任编辑:吴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