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们迅速响应,全身心投入抢救,带领团队一次次将我爱人从死亡边缘拉回,展现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伟大精神......入院十五天,我们深刻感受到贵院对患者生命的高度重视和管理的严格规范,以及各科室间团结一心、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9月1日,牛女士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交到东营市中医院医护人员手里。字里行间不仅充满了对医护人员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的由衷赞美,更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多学科紧密协作的生命保卫战。她的爱人李先生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危急关头,东营市中医院举全院之力,迅速调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介入科、心内科等精锐力量,展开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
危急!患者心脏骤停,致命性室颤
8月17日18时07分,东营市中医院急诊科的平静被一声急促呼喊打破——“患者病情危重!面色青紫、叹息样呼吸,颈动脉未触及搏动,立即抢救!”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
患者李先生因胸闷由家属送至急诊科。刚入院,李先生意识就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皮肤青紫......危急时刻,急诊科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畅通生命绿色通道,同步通知会诊医师、启动护理一二线听班机制。患者被迅速转至复苏床位,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一系列急救操作在紧张而有序中同步推进。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仅64%的数值刺目惊心,而心电图呈直线的显示,更是宣告患者已进入心跳骤停的危急状态。
“盐酸肾上腺素1mg静推!”“硫酸阿托品1mg静推!”首诊医师的指令清晰有力,一支支抢救药品顺着静脉通路快速起效。心内一科、重症医学科及医务科主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抢救;护士长刘延丽带领的护理抢救小组则高效准确地保障着药品的使用、各项抢救措施的落实、生命体征的监测等环节。
“危急,非常危急!”急诊科主任吴金光回忆那晚的抢救过程,患者反复出现致命性室颤,医护人员当机立断,实施胸外按压加电除颤。在经过近两个小时紧张、高强度抢救后,患者的颈动脉终于重新搏动,紧绷的团队瞬间被激动笼罩,又一条鲜活的生命从死神手中被拉回。
20时05分,在医护人员全程严密监护下,患者被转运至重症医学科接受后续治疗。
迅速!血栓抽吸+支架植入,为患者开通生命通道
患者被迅速转入重症医学科后,生命体征有一段稳定期,但意识依然不清,躁动不安。心内科一病区主任阚宏亮、副主任医师纪东明紧急为患者实施全麻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开口完全闭塞。
阚宏亮主任解释,心脏之所以能跳动,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专属供血系统——冠状动脉。通俗点说,它就像是“心脏的食物管道”,一旦断供,心脏就“饿死”了。冠状动脉主要有三根: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这三根血管各自负责心脏不同区域的供血,就像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着心脏的“动力源”。而其中最关键、最危险的那一根,就是——左前降支,被称为“夺命血管”,一旦堵住,心脏就像被拔了电源,死亡率极高,连抢救的时间都来不及多耽误。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数据显示,左前降支近端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其院前死亡率高达50%以上。换句话说,一半人可能还没来得及到医院,就已经没了。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立即手术,抽吸血栓后,医护人员为李先生植入一枚支架,自此开通了血管通道,生命之门重新打开,整个介入手术历时仅15分钟。
守护!极致的精准和入微的关怀,续写生命奇迹
手术非常成功,但患者依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处于急性心衰状态并出现了缺血再灌注反应。患者再次转回到重症监护室。
“急性心力衰竭,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室速,最高时,心脏每分钟跳200次。”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炬炜回忆那晚的抢救,术后两三个小时内,患者每隔十几分钟就出现一次室速,全身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处理,心脏会再次随时停跳。张主任带领医护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精细的治疗方案,药物对症治疗后,经过一夜的守护,患者体征趋于平稳。
结果第二天早上,医护人员从患者气管导管里吸出了大量粉红色泡沫痰,这是反复的急性心衰导致的急性肺水肿。立即调整呼吸机参数、药物处理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下来。“前三天,我们医护人员几乎日夜不离,守在患者身旁,紧盯患者的生命参数。”张主任说,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精准监测、记录、分析,正是这种精密的监测,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波动,快速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心肺功能稳定,第八天逐渐苏醒转入普通病房心内科一病区康复治疗。
心内科一病区主任阚宏亮再次带领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精细的康复治疗计划,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心衰关和感染关。9月2日,患者康复出院了。
15天日夜守护,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中,不仅彰显了东营市中医院“与死神竞速”的应急反应速度,更展现了东营市中医院多学科协作“向生命护航”的硬核实力。从紧急启动预案到各环节无缝衔接,每一次精准操作都为危重症患者筑牢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奋力拉回,最终赢得了这场生命的博弈,用专业与担当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大众新闻记者 吕增霞 通讯员 杜丽娜 于晓志)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