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党岭高反女生仍在ICU,别急着批判“搭子”、讽刺女孩

视点 昨天13:31 1267

近日,在甘孜州丹巴县党岭,一名20岁的女游客在徒步时出现高反,多名驴友对其展开救助并拨打救援电话后,女游客被赶来的民警、政府工作人员等轮流背下山。 

但目前该女子的状况仍不乐观。10月9日,涉事女游客的母亲表示,女儿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还没脱离生命危险,之前紧急手术后还没醒过来,医生说可能会做第二次手术,也许会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 

对此,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批评声音,有网友称该女游客是被她的搭子抛弃、参加了离谱团队、纯属自己过错、别人不该为她的任性买单……应当说,一些批评的立论存疑。女游客是不是被搭子抛弃、到底有几名搭子,具体情况尚不明确,比如女子母亲说,这些事情要看了女儿手机才知道,“我们现在第一时间还是救女儿”。

在核心事实尚未搞清的情况下,盲目的批评很有可能凌空蹈虚。网络往往是“快反应”机制(也可能是“错反应”),但山里的救援、医院的抢救、事件的调查,都需要时间。女孩还在ICU,一些言语却已经在网上完成了“审判”。这种急于给出结论的倾向,既无法还原真相,也可能给当事人和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而且这背后还潜藏一种倾向,认为但凡参加有一定危险可能性的活动,参加者必须做好“绝不出错”的准备,否则就是“浪费公共资源”,就是“闲得没事”“不值得同情”。这种论调在以往类似事件中并不鲜见,无论是登山、骑行还是独自旅行,只要发生危险,当事人身上有瑕疵、准备上存在不足,就容易成为被讽刺、被指责的对象,承担道德拷问。 

这种情绪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安全意识、风险评估、同行保障确实是每一个出行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公共讨论不必止步于“该不该去”的争论。

就像在今年5月,30岁的独腿登山者王辉登上了海拔6000米的玉珠峰,这是一个动人的励志故事。但如果按照部分人的严苛要求,残疾人登山岂不也是一种“添乱”?因此,相比于简单对“徒步资格”的设限,公众更应当将注意力放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上,包括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是否及时、风险区域的监管是否有效、安全意识是否足够等等。 

在这次事件中,该女子得到了重重救助,说明无论是驴友之间的互助意识,还是当地政府、救援力量对突发情况的响应准备,都在发挥相当的作用,这些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 

必须承认,任何活动都不能完全免于风险,无论是人的理性还是体力,终究有局限。在这名女生尚未脱离生命危险之际,围观者不妨保持善良,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才是有价值的,也更有普遍意义。 

根据家属所述,女生与徒步搭子是在青年旅社相识,似乎没有固定同行者,这多少也为热爱户外活动的人敲响了警钟。进行任何有风险的活动之前,都应提前了解路线信息、准备必要装备、共享行程定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有经验的同行,在团队中提前建立沟通与责任分工机制,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尽可能做好准备、不低估户外风险,应当成为一种常识。毕竟,真正成熟的户外文化,是在敬畏自然中找到自由的边界,在安全保障中守住生命的底线。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