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期看似火热的直播间“童星选角”成为新型消费陷阱重灾区。家长们怀揣“万一孩子有天赋”的侥幸,在“资深经纪人”的话术攻势下,为孩子购买模卡拍摄、角色内推等付费项目,半年内投入数万元却换不来一个试镜机会。这场以“童星梦”为名的骗局,实则是利用家长焦虑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从媒体调查来看,相关套路被拆解得清清楚楚。
第一步,制造幻觉。主播在直播间逐一点评孩子照片,用“眉眼周正”“气质独特”“像某明星小时候”等话术,精准“喂养”家长的期待。弹幕中“孩子已接到戏”的虚假反馈,营造出成功可复制的假象。
第二步,诱导付费。以“资深经纪人把关”为名,引导家长支付699元模卡费,看似小额,实为沉没成本的开端。
第三步,层层加码。一旦入局,便被拉入私域群聊,推销15800元的“明星包装计划”,用“名额有限”“导演关照”制造紧迫感。更隐蔽的收费藏在后续的“角色内推”中。相关报价分为多个等级:群演年费16800元,特约主演25800元,定制角色则从六万元到一百万元不等。
第四步,合同陷阱。口头承诺“保证有戏拍”,合同却只写“培训课时”“模卡拍摄”,关键条款缺失,退款条款苛刻,维权无门。
第五步,彻底失联。交费后,试镜机会寥寥,群演角色都难兑现,最终被移出群聊,电话拉黑。整个流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专割信息差与情感软肋。
为何不能迷信此类宣传?因为其逻辑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悖论。主播宣称“不需要才艺基础,普通孩子也能当演员”,可若真如此,为何还要收取高达15800元的“包装费”?若孩子真有潜力,经纪公司理应从未来片酬中抽成,而非提前榨干家庭积蓄。他们承诺“与各大剧组深度合作”,却拿不出任何合作证明,连“选角导演”都只是无资质的销售员。鼓吹“试错成本低”,可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动辄数万元不是小数目。
更荒谬的是,主播一边说“机会难得”,一边又让成千上万的孩子“有戏”,这本身就是一场数字游戏,所有人都是韭菜,无人能真正出头。真正的童星之路,万里挑一,绝非直播间里“点亮灯牌”就能通达。
这套把戏,与此前“网剧老年演员吃香,机构办高价培训班”的骗局,如出一辙。彼时,宣传称“中老年演员需求暴涨”,“一部网剧片酬可达数万元”,吸引退休老人报名“表演速成班”,学费动辄上万。结果呢?课程粗制滥造,承诺的“剧组推荐”从未兑现。
无论是所谓造童星还是老年明星,其套路本质相同:利用人们对“逆袭”的渴望,虚构一个虚假繁荣的行业图景,将希望明码标价,卖给不知真相的人们。
讽刺的是,这些骗局的根基,正是我们当下的集体焦虑。报道中,有家长因孩子成绩中等而迷茫,有家长因孩子被夸“好看”而心动,还有家长则想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他们不是贪财,而是太想为孩子争取一个“更好的可能”。可正是这份深沉的爱,成了骗子最易攻破的缺口。家长们渴望为孩子打造一条绕开升学竞争的“捷径”,却不知任何行业的成功,都不存在真正的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机遇的偶然垂青。
面对此类以“童星选角”为名实施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直播间,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以“用户自发内容”为由推卸监管义务。应立即建立专项审核机制,对频繁出现“保证出镜”“内推名额”“高价包装”等话术的直播账号进行识别与封禁,下架相关违规直播间,并对涉事收款主体进行关联排查与资金预警。同时,市场监管与文化执法部门需联合行动,依据《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彻查“定红经纪”等机构虚构合作、签订霸王合同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欺诈责任。唯有平台主动过滤、监管精准打击、法律严厉追责,才能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 荔枝锐评,作者毕舸)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