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郭兆瑞
近视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门诊部主管护师王海燕表示,随着近视的低龄化和普遍化,我们关注度数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隐秘角落——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近视如何影响孩子的“心”?
(一)社交焦虑与退缩
看不清的“担心”:孩子可能因看不清同学表情、黑板内容或远处活动而感到困惑、不安,担心出错或被嘲笑。因视力问题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尤其在运动、社交时容易退缩。
“戴眼镜”的“忧心”:担心被起绰号(如“四眼”)、被认为不好看或运动不便,尤其在刚开始戴镜或换镜时。可能因此抗拒戴镜,或在社交场合低头、回避眼神交流。
活动受限时的“伤心”:时刻担心自己眼镜在运动中损坏或掉落,可能减少参与体育活动、户外游戏的热情,影响社交融入,从而十分伤心。
(二)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心灵护眼疗愈师”?
1、积极主动了解孩子内心感受,构筑心理防线:首先营造安全开放的沟通环境,主动倾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评判:“宝贝,戴新眼镜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都可以告诉妈妈或爸爸。” 鼓励孩子表达对视力、戴镜、治疗的感受和担忧。
2、接纳孩子情绪的发泄及输出,给予孩子共情:“看不清确实会让人有点着急和难过,这很正常。” 认可并感同孩子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被理解。避免用指责言语和过度的施压逼迫:减少“叫你别看那么多手机,现在好了吧!”这类话语。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孩子解决“情绪垃圾”而非对本就受伤的弱小心灵予以责备。
3、家长需要做好自身情绪管理:家长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将过度焦虑传递给孩子。积极学习科学防控知识,信任专业医生。保持耐心,也可寻求专业帮助:若发现孩子持续情绪低落、严重焦虑、社交障碍或强烈抗拒治疗,应及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学校与社会的支持
1、学校支持:校内共筑友好环境,根据视力情况合理安排座位。营造包容氛围;教育学生尊重差异,反对因戴镜等嘲笑同学。在课堂上自然提及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观察与沟通:注意学生是否有看不清的表现或情绪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校医或是保健老师:定期视力筛查,及时反馈结果。校园内可开展爱眼护眼及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科普活动。
2、社会支持:媒体宣传,倡导多元审美,展示戴眼镜的正面形象(如各领域成功人士)。公共设施,考虑近视儿童需求(如清晰标识、适宜照明)。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