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以“4433”工作推进体系为引领,将双拥工作融入区域发展大局,通过机制筑基、服务暖心、创新赋能、文化铸魂,深化军政军民团结,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时代华章。

机制筑基,把双拥责任扛在肩上
历城区始终将双拥工作视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成立由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投入,形成“涉军五优先”工作思路——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双拥经费优先保障、涉军问题优先解决、军队发展优先支持、军人事务优先办理。三年多来,累计投入双拥工作经费892余万元,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支撑。
全区建成389个退役军人服务站,实现14个街道370个村(居)服务站、2个企业服务站、1个高校服务站、1个党政机关服务站、86家示范型服务站全部达标,在全省率先完成建设任务,多个“枫桥式”服务站经验获国家级媒体推广。通过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议等制度,军地双方定期互通需求、共解难题,在军地座谈会上,20余位军地代表围绕国防教育、军地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凝聚起共建合力。
服务暖心,把官兵关切放在心上
“把军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军人的事当成亲人的事”,这是历城区双拥工作的生动实践。聚焦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难题,今年以来已为41名现役军人协调解决子女入学,组织32名随军家属参加专项招聘会,帮助5位家属找到满意岗位,为34名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生活补贴67.32万元,为630户家庭发放义务兵优待金924万元。春节、“八一”期间,上门慰问边海防官兵、优抚对象等8876 人次,慰问物资价值约426万元,让尊崇暖意直达心间。
针对退役军人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历城区创新推出“荣耀历城·职通车”品牌,今年组织“春风送岗”“戎创未来”等招聘活动6场,提供岗位3500余个。同时为军创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发放创业贷款145万元、贴息16余万元,发放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340余万元。对困难退役军人开展精准帮扶,2024年以来累计救助42人,发放救助金43.08万元,用暖心举措筑牢保障底线。
创新赋能,让双拥工作活起来
以改革思维破解双拥工作难题,历城区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市率先推行退役军人“一件事”办理模式,联合人武部、公安、人社等多部门打通服务链条,线上实现“扫码填报、后台流转”,线下设置集成服务窗口,配备便民电动车供退役军人办理身份证业务,真正实现“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
数字化赋能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近两年对革命烈士陵园内104名无名烈士进行DNA样本提取鉴定,成功为烈士寻亲,更联合高校用AI技术复原烈士生前容貌,相关举措获央视《焦点访谈》关注报道。投资2000万元打造高标准国防教育基地,对革命烈士纪念馆重新布展,用“声、光、电”技术再现英雄事迹,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
成立的历城区拥军联盟,如今已汇聚30余家餐饮、酒店、影院等业态门店,14个街道均建成“15分钟拥军联盟圈”。东风街道“老母鸡汤面馆”坚持现役军人免费、退役军人半价,用点滴善举诠释拥军情怀,成为社会化拥军的生动缩影。
文化铸魂,让双拥氛围浓起来
历城区深耕红色文化土壤,让双拥理念深入人心。组建“老兵”红色宣讲团,深入学校、企业、社区开展“尊崇英雄、缅怀先烈”主题宣讲41场,组织实验小学学生进军营体验生活,让国防教育走进青少年心田。山大路街道联合高校采访20名功勋军人,整理口述史料20万字,编印《寻英迹》事迹集,更以二等功臣李富元事迹改编话剧《晴空万里》,打造“舞台上的口述史”。
全域布局双拥文化阵地,打造山大北路、二环东路等6条双拥街,建成火车东站站前广场等2处双拥主题广场,设置双拥标志牌12块、宣传栏70余块,让“尊崇军人”成为街头巷尾的鲜明底色。驻区部队则主动投身地方建设,在抢险救灾、平安历城建设中勇挑重担;军地携手开展书画进军营、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军民鱼水情在互动中愈发深厚。
从政策落地到情感交融,从阵地打造到文化浸润,历城区以实干与创新精心培育的双拥之花愈发璀璨夺目。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这份跨越军地的深厚情谊,正转化为推动省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的强大动力,谱写着军政军民团结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李艳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