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杜甫在山东:心有豪情可追风
青未了 10-30 365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说起大诗人杜甫,往往想到的是他穷困潦倒、悲苦艰窘的一生。可是,他年轻时却在齐赵之地度过一段“快意八九年”的潇洒人生,一段洒脱自由的豪放生活。“鲜衣怒马少年时”,成为他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灵魂与自然的交响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渥,妥妥的“宝藏男孩”。他出身赫赫有名的京兆杜氏,元祖可以追溯到西晋著名军事家、经学家杜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做官和作诗是杜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杜甫十分自豪地说“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诗”,关键从小还才气无双,他以调侃的语气说自己小时候“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自己的诗文足以和屈原、贾谊相并驾齐驱,比曹植、刘桢还厉害。少年负壮气,于是有了“饮酣视八极”的张扬不羁与舍我其谁的自负。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春天,杜甫在洛阳的科举考试中落第,于是辞乡远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是青年杜甫游历齐赵之地时洒脱自由豪放生活的写照。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第一次来山东省亲游历,看望在兖州任司马的父亲杜闲。20多岁的杜甫正是踌躇满志之时,落榜似乎对他的心情影响不大,因为初出茅庐的他自信人生映射着无限美好的可能,金榜题名是迟早的事。站在兖州城的南城门楼上,杜甫极目远眺、逸兴遄飞,写下到山东后现存最早的一首诗《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来到兖州看望父亲,站在南楼放眼望去,云彩飘荡在大海与泰山之间,一片苍莽;辽阔的原野从青州延伸到徐州,邹峄山上有当年秦始皇东巡时立的纪功碑;曲阜汉代鲁恭王的灵光殿只剩下荒凉的遗址……寥寥几句描绘出了纵横千里的海岱风光,以及上下千年的世事沧桑,意境阔达,雄浑苍凉。虽然还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却已经预示着他不同凡响的天纵之才。
杜甫登楼赋诗的兖州南楼从此成为兖州名胜,明代鲁荒王朱檀就藩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非常崇拜杜甫,当时兖城扩建,城墙南移,特意保留了一段杜甫登临的南城门楼遗址,改建成台,称为“少陵台”。
距离兖州不远就是声名赫赫的泰山,杜甫早就对泰山的文脉悠远充满向往:《诗经》里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赞美,孔子在这里发出“登泰山天而小天下”的慨叹,司马迁写下“重于泰山”的千古名句,曹植“神哉彼泰山”“嵯峨出太清”的深情吟诵。早在公元725年,14岁的杜甫就在洛阳观看了唐玄宗封禅泰山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杜甫在畅游的路上结识了擅长诗词的“驴友”苏源明,苏源明是个孤儿,陕西咸阳人,常过着半饥不饱的日子。他们一起到泰山打卡,杜甫被泰山的雄伟壮丽所震撼,写下《望岳》,成为诵咏泰山最出色的千古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赞美了泰山雄伟磅礴、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缥缈的景色,这是灵魂与自然的交响,充满了青年杜甫光芒四射、神采飞扬的浪漫与激情。
有学者在解读《望岳》时认为杜甫并未登上泰山,但更多人认为他跟苏源明登上了泰山。杜甫在大历三年(768)《又上后园山脚》中写到:“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就是泰山之巅的日观峰,在秋日里他站在日观峰远眺四面八方。况且,如果杜甫没有登上泰山,怎能有“阴阳割昏晓”“一览众山小” 的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泰山之游以后不久,杜甫就返回了洛阳。
齐鲁大地多有知己
公元744年,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相会在东都洛阳,两人结为挚友,这次见面二人约定秋天在梁宋(商丘)再会面。命运是最高明的编剧,早已写好相遇的剧本,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梁宋见面,还遇到了诗人高适。大唐诗歌的顶流在梁园相会,三人饮酒醉歌,李白写下著名的《梁园吟》,遇到红颜知己——前朝宰相宗楚客孙女宗煜,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传奇。他们还登临当时属于宋州的单父(今山东单县)琴台,慷慨怀古,畅论诗文。
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去山东临邑探望做主簿的弟弟,开始了第二次漫游齐鲁的旅程。这次杜甫先来到了济南平阴,在杜甫的诗中,有多首写到平阴,《得弟消息》二首中诗云:“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杜甫有一位叫杜介立的族弟,年青仗义豪侠,敢冒杀身之危打抱不平。结果得罪了权贵,被流放到湖南怀化。最后,为了避祸,辗转来到平阴,过着“寄食一家村”的日子。
杜甫平阴之行,估计是看望族弟,结果巧遇隐居在平阴石门的张玠,张玠是唐朝名臣、诗人张建封的父亲。张玠隐居的平阴东阿镇小屯村北的石门山上有一石门,为一高3米,宽5米,长19.5米的山洞,此处为平阴八景之一“石门晚照”。经考古部门判定,石门为东周时期人工开凿的古隧道。
不知杜甫是否乘兴探古访幽,反正此次拜访张玠他兴致极高,写下了《题张氏隐居二首》,记述了二人由相识相知到喝高了的过程“……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两人相熟后的宴会自然非常热烈,酒本是我本家杜康所酿,却偏劳您来殷勤相劝;梨乃是你们张家所种,自然无须远求。暗用宾主两姓,语气幽默。虽然哥喝多了山路难走,但醉人能自全我也不担忧。老杜在平阴受到的款待太暖心了,一杯酒,一生情,一口闷,绝对是个交心的好兄弟!
“济南名士”声闻天下
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说“泉城自古是诗城”,此言不虚。诗仙李白前脚离开,诗圣杜甫就来到济南,一年前(744年)李白在济南紫极宫入了道士籍,还游览鹊山湖并赋诗赞美鹊华风光。
当时的北海(青州)太守李邕恰好在济南,李邕是书法大家,被李阳冰赞为“书中仙手”,也是当时的文章大家,他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好朋友。虽然此时杜甫才33岁,名气也没有后来那么大,但李邕仍热情招待。李邕邀请一众济南名士,在古历下亭开了一桌,把酒言欢谈诗论道,李邕回忆起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让杜甫十分感激,杜甫即兴写下了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诗中传唱度最高的自然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道出了济南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名片。从春秋的管鲍之交,战汉的邹衍伏生,到唐代李白杜甫高适王维,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苏轼苏辙,宋词的“二安”辛弃疾李清照……都与济南有着深厚的渊源,名士风流,群星闪耀,光照千年。
不过,杜甫和李邕把酒话诗的历下亭,并非现在位于大明湖的历下亭。据考证,古历亭旧址位于今五龙潭公园内,“青泉”泉池的西侧,旧址立一石碑,上刻武中奇先生题写的“古历亭旧址”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全文。北魏至唐代,历下亭在五龙潭处,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称历下亭。至杜甫来游时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李杜宴饮赋诗历下亭,使这海右古亭从此名扬天下。
杜甫在济南还有一位好友李之芳,李邕是他的从祖(祖父的兄弟),杜甫与李之芳两人早就相识。李之芳在济南为官,恰好建成一所新亭,李邕来济南就是前来祝贺新亭竣工的。于是大家一同参加李之芳新亭落成仪式,宴游新亭,名士雅集,李邕乘兴写下《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杜甫也和诗一首《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这首诗描绘历下古城新亭与鹊山湖遥遥相映的景观,展现了济南独特的自然地理之美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杜甫准备继续向北行,去临邑探望弟弟杜颖,途径鹊山湖亭准备向李之芳辞行(一说杜甫从临邑探望弟弟回济后去告辞),适逢李之芳送李邕回青州去了,没有见到,感慨之余作诗《暂如临邑至㟙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唯应促驾还。”描绘出一片湖山壮丽景象,抒写了对济南和老友的惜别之情。李白杜甫两位巨星,一前一后不约而同地来到泉城,观赏赞叹鹊华山水,凸显了济南名士之城的魅力所在。
遗憾的是,历下盛会后一年有余,天宝六年(747)正月,奸相李林甫构陷罪名,将七十岁的李邕逮捕下狱,并残忍地杖杀于刑庭。噩耗传来,杜甫悲愤万分,写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哀悼李邕,跌宕苍劲中凸显他以史笔入诗的沉郁风格。李白也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发出悲愤的呐喊:“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屈辱卑微中讨生活
李白杜甫在山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就举家迁到济宁后又迁到兖州,兖州亦是杜甫的寓家之地,“历时八九年之久”。李白和杜甫曾约任城许主簿南池荡桨,二人还漫游任城,或泛舟泗水或同游曲阜、东蒙,还爬上峄山怀古。他们寻访一个叫范十的隐士,踏歌而行,酩酊而归,有诗有酒有感情,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这段时间正是大唐安定富庶的黄金时期,也是杜甫人生中最为亮丽的美好时光。这是一个众星璀璨的时代,李杜在齐鲁大地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话,如双星并曜在中国诗坛上,散发着灿烂光芒,“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李林甫主导下没有一人被录取,却对玄宗说 “野无遗贤”。杜甫金榜题名的梦想遭遇了中年危机,虽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不能改变命运的困顿与艰辛,于是有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挖空心思找门路参加贵胄的“干谒”,在屈辱和卑微中讨生活,差点饿到吃土。
经历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公元766年,衰老和病痛交加的杜甫,在夔州写下《壮游》,追忆似水流年,回望快意轻狂的往昔。年轻时和苏源明在齐赵间逍遥驰骋的日子,那是未被苦难洗礼的自由时光,是生命中最闪亮的序曲。“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一起旅行的小伙伴苏源明,这位天宝年间的进士、清廉的秘书少监,早在两年前的广德二年(764年)蝗灾中,因为无钱买米饿死了。
“文章憎命达”,杜甫的人生太苦了,生命以痛相吻,他只能报之以诗。“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些华彩篇章充满了他对齐鲁大地的美好记忆,兖州、泰山、济南……是生命中一段最恣意张扬的风华,如同暗夜中一道光,给那颗备受折磨的灵魂带来一丝希望和慰藉。命运把这段神采飞扬的青春缀成梦幻般的诗篇,抚慰生命中那些无法承受之痛。
责任编辑:曲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